其实孙宏此番至成都的目的有二,其一自然是劝说刘备不要伐吴,其二是设法激怒张飞,让他劝刘备伐吴。
张飞这人,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酗酒打人。
而且他有个怪癖,那就是对有学问的人十分礼貌,对自己手下却极为严厉,刘备为此曾数次劝说于他,让他体恤士卒。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关羽一死,张飞必然暴跳如雷。若是得知众人不同意刘备伐吴,心中不忿必然拿属下撒气。
张飞这人下手本来没轻没重,打个招呼就能拍得孙宏老龇牙,盛怒之下那就更加没有底线了。
这种性格,被下属反杀那半点也不稀奇。不过说实话,孙宏还是挺喜欢张飞这人的。
毕竟这人讲义气,又豪爽。回想刚穿越的时候,孙宏带着关、张、赵去攻打江南四郡,也就只有张飞最令他省心。
第一次交州战役时,孙宏又让张飞去夺番禺,那也是手到擒来,不但没打半点折扣,甚至还抓了个扶南国主混盘盘。
唉!混盘盘这家伙也不知死没死,很久没过问他的消息了。
若是还没死,以后若是能平定天下,倒是能利用他去谋划一下扶南国。不过现在八字都还没一撇,倒也没必要去过问。
孙宏不禁回想起刚穿越哪会的种种往事,虽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打仗,但说实话,他当时还真没有窃夺刘备地盘的想法。
只不过是觉得刘禅这家伙,那肯定要比曹丕、孙权这些人好糊弄得多。
说实话,若能够没心没肺的去打仗,或许要比此刻权谋算计要轻松万倍。但离水关之败让孙宏认清了现实,势永远要比力来得重要得多。
想要赢,就必须顺势。
孙宏不是韩信,自问没有那种战必胜、攻必克的本事。更没有韩信那种任刘邦如何浪,都可以托底的能耐。
汉中之战,孙宏与张飞配合得十分默契,这时想到要算死这个莽憨憨,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愧疚。
但愧疚又如何?无论对外还是对内,孙宏知道自己必须要收拢蜀汉的权势。
所谓慈不掌兵,真正执掌天下的,那都是些心如铁石的家伙。想要在这乱世混,良心这种东西还是趁早拿去喂狗的好,否则死了怕是都弄不清原因。
为了权势这东西,兄弟反目,父子相残,这类事情在历史上少吗?
真要细细道来,那真的是有些不堪耳。
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靖难之役等等,这都还是那些流颂千古的明君,站在金字塔顶点的人物。
虽然他们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叙述这类行为的正当性,但事实始终是事实。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事其实十分寻常。
别说是争权夺利,就是寻常百姓家里,为了争夺那一亩三分的遗产,导致兄弟反目,父子相残的也时有发生。
其实若是可以,孙宏还是十分想拉张飞一把,但他却知道不能这么干,因此内心需要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但想到这里,孙宏又不禁哑然,暗道:想那么多作甚?张飞之死乃是性格使然,刘备再三劝说都没能阻止,我又何必去白费功夫?
当务之急,还是需要想办法劝刘备登基称帝。
毕竟刘禅资历太浅,刘备若是死了,蜀汉只是王爵的话,内部怕是会出问题。
孙宏深知其中弊端,因此几次三番去找诸葛亮商议。
但诸葛亮总是说,等到关羽丧礼之后,再行讨论此事。
孙宏只觉得诸葛亮有些莫名其妙,关羽丧礼与讨论如何劝刘备登基,这两者冲突吗?但他自己也没什么好的办法,毕竟枪打出头鸟。
在立世子的事情上,他就已经干过一次出头鸟了。此刻若是再组织众官劝进,这可不是他一个外臣能干的事情。
但这是诸葛亮既然不愿,孙宏着急也没用,于是便耐下了性子,且等关羽丧礼办完之后,诸葛亮打算如何行事。
而就在丧礼即将办完之时,许都的密探来报,汉帝正式下诏,欲将帝位禅让于曹丕。
孙宏顿时醒悟,原来诸葛亮这家伙是在等曹丕先动手。
只要汉献帝还在位,刘备为了名声,自然不愿意称帝。可等曹丕真的篡夺了帝位,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果然,孔明收到献帝下诏的消息之后,也不待关羽丧礼完成,立刻组织众官觐见刘备。
太傅许靖上奏:“今曹丕行篡逆之事,天子已危如累卵,王上应早登大宝,兴师讨逆是为忠义也。今天下无不欲王上为君,若不从臣等所议,是失民望矣。”
刘备却依然摇头:“孤虽为孝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逆何异!”
诸葛亮又再苦劝,刘备则坚持不从,君臣双方竟就这么僵在那里,谁都下不来台。
众人又再商议,许靖言道:“不若我等以辞官逼之?”
此言一出,便有数人附和。诸葛亮却连忙说道:“不妥!如今汉中王意志甚坚,尔等若以辞官逼之,怕是适得其反。”
法正问道:“可王上不允,如之奈何?”
诸葛亮沉思片刻,说道:“某有一计,明日便托病不出,王上闻之必来探视。众人可隐于室外,待我击屏为号,一同进来。”
众人商议定当后,诸葛亮便称病不出。
刘备闻之,果然亲来府中探视,直入榻边问道:“军师所感何疾?”
诸葛亮摇头答道:“忧心如焚,命不久矣。”
刘备奇道:“军师所忧何事?”
诸葛亮长叹一声,说道:“臣自处茅庐,得遇大王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幸大王已得两川,大业又已夺取关中,此诚大汉复兴之兆也。
然曹丕篡汉,汉祀将绝,文武官僚皆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
不想大王坚持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辞官而去。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则大势去矣,臣安得不忧乎?”
刘备叹了口气,说道:“恐天下人议论耳。”
诸葛亮摇了摇头,说道:“大王明正言顺,有何可议?岂不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这……”刘备兀自迟疑,又怕刺激孔明病情,便打算给他来个缓兵之计,说道:“待军师病愈再行之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