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大明书院

朱元璋则是眼含感激,他知道,不仅仅是因为林澈救了他的性命,更是因为这位国师守护了大明的尊严。

其中种种做法虽然不露锋芒,却远胜千军万马。

国师林澈就这样再次在暗流涌动的朝堂上证明了他的非凡的才华以及忠心,这一切,无不显示他的牛逼。

夜深。

京城恢复了平静。

而林澈又回到了他的书房,俯瞰着手中的星辰图。

这个夜晚。

他再次守护了一个王朝的平稳,世间多了一番安宁。

金碧辉煌的宫灯下。

百官垂手。

唯有朱元璋威严的端坐在龙椅之上。

声音洪钟的提出朝政要旨:“爱卿,乾坤制定,四方安稳,朕欲询建议,如何方能保大明万年长青。”

众官员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开口,朝中众多文武百官,尽管有着各自的主张,但在如此庄重的朝议上,却让人忌惮难言。

此时,国师林澈微微前倾着身体,举止从容,如夜空中最闪耀的星辰,他以一种宛如微风拂面的声音缓缓开口。

“陛下,富国强兵乃是国之基石,而治国经世的根本在于人才。”

朱元璋的目光投向林澈,眼中闪过一抹兴趣之色:“哦,国师,你是欲提何策?”

林澈站起身来,他的身影在烛光映衬下似乎格外高大。

他缓步走出,每一个字都分明有力,“臣的意思,欲建立学府,书院为之,在此培养未来之星,教以经世济民之学,耕之以文,武之以武,方能造就兼备儒将之才的良才。”

众官听罢,议论纷纷。

朝堂上一时间嘈杂起来,有官员挑眉,半信半疑问道:“国师此言甚是新奇,但设立书院,需庞大的经费,何来?”

另一文臣则忧心国库开销:“不知此举是否过于浮夸。”

林澈则是波澜不惊,他的神态自若,仿佛已经将这场讨论已在预料之中:“国之根本,贵在教育,书院初立,当务之急,可以由朝廷,士绅共同捐建,有了良才扶摇直上,何愁大明万年之国运呼。”

朱元璋被林澈的提议深深打动,眼光熠熠生辉,“朕即欲此,才俊乃是国之根本,若能广招四方豪杰,国之利亦,朕命即刻施行国师之策,而资金之事,朕只有安排!”

听到朱元璋如此豪迈的支持,全体百官都被这气魄震撼。

林澈心里清楚,这计策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他清楚的认识到,建立书院不仅是培养良才的摇篮,更是让大明朝永远传承与强盛不衰的关键。

建立书院的提议得到朱元璋的极大认可。

书院的创建很快便上了日程,在国师林澈精心筹划下,全国招收仁人志士,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才学,皆可入学。

书院的设立,为无数英才提供了追逐梦想的机会。

月夜下。

林澈独自一人在书院的庭院内漫步,他凝望着天空,仿佛在观测天地之间的无限奥秘,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将为大明未来的百年基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处的书院。

未来必将成为大明精英荟萃之地。

而国师林澈这位未卜先知,天纵奇才,至此本在京城圈粉无数,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一个美谈。

在璀璨的皇城之中。

紫禁城内。

一座花园锦簇的庭院内,国师林澈端坐在几案前,目光宁静的望着面前的古籍,此刻的林澈,已非从前那个孤决于朝堂之上的寂寥身影。

他是大明权利中枢的一部分,是被皇帝朱元璋赋予重大责任的名臣。

“国师,你的策划实在是神妙,折返新政策所带来的繁华,已经是百年难遇。”

一名锦衣卫首领低声赞叹。

站在庭院门口,对林澈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林澈微微扬起嘴角,言语间却谦和至极:“将军过誉了,实乃诸位勤勉所致,此等盛世,并非一人之功。”

锦衣卫首领摇头:“国师,若无您的明智见解,如何能有今日的安定团结?”声音中带着由衷的钦佩。

林澈轻轻拂动手中羽扇,凝望着远方的蓝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焉能论功?我等都是为国尽忠的臣子,图的是百姓安康,国家长治久安。”

锦衣卫首领不再言语。

他在回道面前的国师心怀天下,从不自居功高,但此时的林澈已经是大明无人不晓的文武全才。

他的事迹将被铭记史册。

流传百世。

正说话间。

远处忽然一阵脚步声,一名时辰匆匆进入庭院,神色慌张,“国师,陛下有旨,立刻召唤您入宫。”

林澈眉头微微一皱,看似轻描淡写询问:“何事如此紧急?”

使臣急切回答:“不知详情,知道陛下语气甚是焦急。”

庭院内的学子们听到这话,都纷纷侧目相望。

彼此眼中难掩犹豫之色,林澈却是一如既往的淡定,他面色凝重,却不显得惊惶。

林澈缓缓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既是如此,那我这就去见见陛下。”

言罢,随着几名侍从,踏上了通往皇宫的御道。

紫禁城中。

戒备森严。

林澈一行到达皇帝的御书房,朱元璋神色严肃,额头上隐隐出现几分皱纹。

看见林澈,脸上才露出几分释然。

“国师,朕紧急召见你来,是有一件事情急需你的智慧。”朱元璋颇为严肃的说道。

林澈恭敬行礼,“陛下何事如此紧急?”

朱元璋手中展开一份纸张:‘南边交州,有属国使节被暗中伏击,情况危急,而属国使节之间有着微妙的平衡,一旦这些使节有所不测,将会使得整个南方动荡不安。’

锦衣卫首领听此,皱起眉头。

“这其中,恐怕又是有人在背后搅动风浪。”

林澈沉思片刻,果断提议道:“陛下,此事出现在朝廷崭新的繁荣局面,必是有人不愿看到大明一片太平,可否暂时保密,莫要惊扰朝中百官,小心驶得万年船。”

朱元璋的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赏,“国师所言极是,朕也是这般想的,不如暂时委以此事于你,朕相信你能妥善处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