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后,“哗……”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当然,还有不少极不和谐的唏嘘声和若干不合时宜的戏谑声。
掌声代表期待,唏嘘声代表震惊,戏谑声表示不可置信,还有些许要演砸、看好戏的意思。
缘何如此?
因为,赵宇同学选择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曲第三乐章》。
众所周知,俄罗斯着名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地球上最伟大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之一。
他秉承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坚持在有限的传统技法中寻求无限的变化。
他不因循守旧,在浪漫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豪华的创意,在继承和发展中显现了自己的卓尔不群的个性。
他的音乐具有浓厚的精神底蕴和感人的恒久魅力,深受全世界音乐人及音乐爱好者的尊重和喜爱。
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更是技巧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被世界乐坛尊称为“拉三”。
在这部作品中,钢琴技巧的运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采用了连续的双音、浓密的复调、轻快机敏的断音、大量宏伟的和弦……等复杂的钢琴织体,使得这部钢琴作品的技巧非常艰深,不但要求演奏者具有精湛的技艺、饱满的精力,还要有充沛的体能。
体能?
不错,就是体能!
不要以为站在乐坛巅峰的钢琴演奏只需要艺术细胞、音乐天赋,别看钢琴演奏家的指尖只是在琴键上举重若轻地欢快跳动,不费体力,那是一般的钢琴曲,奇葩“拉三”则不然,弹奏它是一项辛勤的劳作,需要具有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的体能滴。
为此,拉赫玛尼诺夫把自己这支钢琴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
一位着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和体力消耗程度可见一斑。
“拉三”还是一支激情四射的钢琴曲。奥斯垂里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一位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可以想象, “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何其巨大!
拉赫玛尼诺夫身材高大,拥有一双巨大的手掌和颀长的手指,能轻易按到跨十三度的琴键,故此,并非所有人都能演奏他的这部作品,江湖传言,中夏钢琴家朗朗演奏过。
拉赫玛尼诺夫说过,地球上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站在世界乐坛金字塔尖上的钢琴演奏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因此,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位列十大世界最繁复钢琴曲之首,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最难演奏的钢琴曲,没有之一。
而“拉三”中的第三乐章,更是整个乐曲中难度最大的,堪称难中之难。
这就是刚才那组镜头的缘由所在。
为什么不完整地全曲弹奏?
不行!不是赵宇演奏不了,而是全曲达到半小时之久,太长了,今晚不宜。
赵宇做出这个选择绝不是旨在炫技,而是喜爱,特别喜爱,还有就是过瘾,特别过瘾,也是他习练的次数最多的一支曲子。
五次,达到五次之多!
一般的曲子,赵宇最多习练三次便可达到最高境界,人乐合一。
而“拉三”却让他,习练一次,无比娴熟,二次,炉火纯青,三次,登峰造极,四次,出神入化,五次,臻于化境。
今天是第六次,他要藉此,将“拉三”弹奏到“人乐合一”的至高境界。
这是赵宇人生的一个重要毛病,“置身须在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
追求完美?不太好!
大千世界,大凡追求完美者,无不落得更不完美的凄惨之结局、落魄之下场。除非,你拥有足够大的能力、超级强的实力。
赵宇,过去没有,如若追求,下场注定“杯具”。
现在有了,结局拭目以待。
“赵宇同学。”
乐队指挥看向赵宇,声色尴尬,“我们乐队没有排练过‘拉三’。”
是啊!
“拉三”可是一支钢琴协奏曲,需要管弦乐队的协奏。
“不要紧。”
赵宇一笑,“我已经把它改编成一支奏鸣曲,所以,今晚我演奏钢琴独奏曲‘拉三’。”
哦?
全场眼睛一亮,有所疑惑,些许期待,少许钦佩。
疑惑其能否达到原版“拉三”的高难度、高负荷、高激情的震撼效果。
期待其成功演绎,不辱“拉三”名头。
钦佩其新颖别致,高屋建瓴。
路人皆知,一首乐曲的改编,不但要保持原曲原味,还要有所创新,既要忠于原曲,又要高于原曲。
不错!赵宇弹奏钢琴,包括拉小提琴,吹萨克斯,从来都是闲暇之余,自娱自乐地随性“乱弹琴”,从来没有和交响乐队配合过,甚至从来没有登台演奏过,“拉三”大都是弹奏自己改编的钢琴奏鸣曲。
不过,为了感受“拉三”的音乐精髓和境界,他有两次是弹奏罗丹特意给他制作的分离钢琴之“协奏”版本,协奏的还是卡拉扬指挥的世界顶尖的维安纳爱乐乐团。
第一次“协奏”的结果,赵宇便觉得弹奏毫无难度,配合堪称完美,第二次,便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了。
赵宇便是在这个氛围下,将自己改编的“拉三”奏鸣曲行云流水般地展现出来。
随着赵宇灵巧的手指在键盘上梦幻般地舞动着,美妙灵动的琴声从指缝中流淌而出,蔓延开来。
时而,宛若叮咚的泉水、潺潺的溪流,亦扬亦挫,亦急亦缓,溅起一朵朵浪花,奔流不息。
时而,犹是百鸟翻腾,飞越田原,掠过山林,鸟声鸣啭,委婉清丽,栖息丛林。
时而,疑似万马奔腾,穿越旷野,跨过山涧,蹄声震天,声色激昂,绝尘而去。
……
诚然,被日本奉为文殊菩萨的中夏唐代三大诗人白乐天在《琵琶行》中说的“银瓶乍破水浆迸,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此时此刻的此情此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