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渐聚,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谢府的屋檐上,随着雨势转大而噼啪作响。
谢源景缓步走在檐廊下,推谢嘉宁的行椅带其来到自己的书房,一路上两人无话。
书房此前并未烧炭,仍有些冷。谢源景将屋门轻轻合拢后,转过身来,缓缓蹲下修长的身子,将身后的大氅脱下盖在谢嘉宁的双腿上。
谢嘉宁低头默默看着兄长,见他心细如发地照料着自己,却始终一言未发,兄妹间十几年的默契让她立即懂得了兄长的意图,顿时红了眼眶。
她的声音逐渐有些哽咽:“阿兄,你已经决定好了吗?”
谢源景蹲在行椅面前,温和地抬头看着她,轻声笑了笑:“小妹果然聪慧至此,我还未说,就已经懂了。”
谢嘉宁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双手死死抓住谢源景衣袍的宽袖,高声阻止:“不行,兄长,你不能替阿爹赴京!你这是去送死!”
谢源景微叹了口气,温润如玉的面庞上划过一抹悲痛,但旋即坚定道。
“皇上设下此般鸿门宴,必是杀心已决,若父亲坚持不进京,便是抗旨。我身为家中长兄,此次必须助父亲渡过这一难关。”
谢嘉宁急忙反驳:“阿兄,即便你代阿爹去了京城,皇上也不一定放过谢家啊!”
谢源景却心意已决,他笑着揉了揉谢嘉宁的头,淡声道:“放心,为兄已想好了对策,只要我此次踏上赴京之路,今后皇上和阉党便轻易动不得谢家。”
说着,他俯身在谢嘉宁耳旁悄声低语了几句,听完后,谢嘉宁大惊失色:“阿兄,你莫非是要……”
谢源景轻轻颔首,承认了她的猜想:“你我都知,若不这么做,谢家必死无疑。”
谢嘉宁的眼泪立即就掉下来了,她自小和两位兄长关系极好,大兄谢源景教其谋略和棋艺,二兄谢离尘陪其练武对刀,他们和阿爹阿娘一样,都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此前之所以有底气不嫁人,说愿一辈子留在谢府,便是觉得今生有这样的家人已经足够幸福,可如今……
谢嘉宁死死咬唇:“不,阿兄,一定还有其他办法!”
谢源景摇了摇头,渐渐收起温文的笑意,面目转为凝肃,对谢嘉宁郑重地说。
“小妹,我走之后,爹和娘还有离尘就拜托你了。其实这件事为兄本应托付给离尘,但如今谢家危在旦夕,只有依靠宁儿你的才智和谋略方能化险为夷。”
谢嘉宁霎时泪如雨下,拼命摇头:“阿兄,宁儿会的谋略都是你教的,宁儿不能没有兄长……”
谢源景亦心如刀绞,但不得不坚持说:“我离开边疆之后,宁儿你记得提醒爹娘,去带上赔礼把我和叶家的婚约退了。我此次有去无返,不能耽误了人家姑娘。”
谢源景今岁已及冠,到了成家之时。此前万泰三年,谢源景曾与西南叶家的嫡女叶晚怡定下婚约,叶晚怡的父亲是西南布政司的布政使,官级从二品。然而由于这婚约刚定下没几月,谢源景和叶晚怡至今还没见过面。
谢源景继续娓娓交代:“还有,此前父亲传信至京城宋家请询阉党一事,却迟迟未得到回信。宋家与谢家交情颇深,宋国公必不会有意不回,因此我怀疑……宋家或许也出事了。这次我前往京城会请见柏辞一面,探问宋家现状,并将后文传信于你。”
“最后一事……”
谢源景目光炯炯地注视着谢嘉宁,出乎意料地开口。
“宁儿,你我出身谢家,皆知谢家世世代代坐镇边关是为护守大历江山。可此前你谈及交付兵权时,虽表面对爹娘声称谋反不利于谢家,但我听出,你实则已对皇上起了反心。”
谢嘉宁愣愣地望着兄长,泪水停了一瞬,半晌后竟笑了出来:“阿兄果然懂我。”
说罢,谢嘉宁眼中划过一抹狠厉,语气骤然变得锋锐起来:“天子不仁不义,听信奸宦谗言,为一己私心将忠臣赶尽杀绝,不配为君!”
她犹豫着停顿少顷,话音又再度一转,“但若仅是如此,并不能让我对皇上真正生出反心,而是只会从此心存恨意。”
谢源景眸中闪过讶色:“那为何……”
谢嘉宁抬起头来,面上涌起沉痛之色:“阿兄,你既教我识得这天下政事,不会不知……自承文年间起,宦官便祸乱朝政,自上至下贪墨成风,地方政权长期腐败之下,多地已民不聊生!加之此前两次对外战役,虽皆告捷,但也掏空了仅存的国库,致使赋税再度加重。长此以往,百姓不堪重负而起义,大历将亡!”
谢源景大为惊愕,不由赞叹:“宁儿竟早已窥透此王朝兴衰之理!”
谢嘉宁情绪已平静下来,她眺向窗外远处,目光深沉不明,只轻声说。
“我生在西南边疆,怎会不知,此地百姓苦褚氏与阉党久矣,想必天下亦将是。”
谢源景疑惑:“那宁儿为何仍劝父亲交付兵权,而非起势谋反?”
谢嘉宁一咬牙:“只恨天时未到,若贸然行之,反害天下百姓陷于兵荒马乱,更害谢家沦于万劫不复。”
谢源景又问:“何为天时?”
谢嘉宁眯起眼睛,眸色锐利:“普天之下,黎民、贤臣和将士皆欲反褚氏与阉党之时。”
谢源景挑眉:“倘若今后天时将至呢?”
谢嘉宁目露杀机,毫不犹豫:“那我便率先反之!”
谢源景笑着看向妹妹,眉目温柔,话语间满是欣慰:“如此,我便放心了。”
谢嘉宁本已沉浸于推翻褚氏与阉党的畅想之中,乍然听闻此言,通身一怔,惊讶不已地望向谢源景:“阿兄,我以为你会责我大逆不道,劝我莫要冲动……”
谢源景却负手而立,目光虔诚而坚定地望向远方,声音似清风拂过。
“谢氏祖训早便言明,我等护守大历江山不为天潢贵胄,但为济世苍生。褚氏身居龙位久矣,世代骄奢淫逸下,已然忘却开朝立国之初心,既如此,谢家反之又何妨?”
谢嘉宁一言不发地望着兄长,眼中划过些许激动之色,只因她与谢源景所思所想不谋而合。
谢源景回望向谢嘉宁,双手沉重而有力地落在她的肩上,坚定嘱托道。
“如今看来,褚氏江山倾倒已成必然之局,最多不过十年,只是阿兄此生已无机会得见……但宁儿,你可以。”
不等谢嘉宁惊而开口,他便接着以无比决然的语气说道。
“宁儿,你虽身为女子,却生而有令世间男子望尘莫及的谋智与胸怀。为兄一直坚信,明珠终不会蒙尘,你日后必将大有作为,而这作为……未尝不可是登上那九五至尊之位!”
这话惊为天人,谢嘉宁当即心神一震。
她此前思及谋反一事,更多是出于守护谢家与黎民百姓,加之对天子与阉党心生怨怼,但却从未因此滋生出称帝问鼎之心。可兄长竟已先一步认定,她有潜龙登天之姿!
谢嘉宁唇张了张,却未出声反驳,心中浮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荡,似是在高呼——或许,这便是她天命所归!
可顷刻之后,她不经意低头,看见了自己已无法行走的双腿,心神立时从云端跌落,眸色再次化为死寂。
她落寞地自嘲一笑:“阿兄,我如今双腿成疾、武功尽失,已是半个废人,又谈何以女子之身登顶那至尊之位?我唯一的心愿就是用这仅存的谋智,助谢家渡过难关,助百姓脱离苦海,如此,即便身死亦足矣。”
谢源景心中一痛,发现妹妹寻死之心仍未彻底断绝,双手更为用力地抓紧她清瘦的肩膀。
“宁儿,你断不可如此消沉!如今清月道人已远行去寻觅那古籍上记载的珍奇异草,只要成功用其研制药引,岂知日后不可将你双腿之中最后两成余毒化解?待到那时,你便能再次行走于世间,甚至重拾自小练就的武功!”
谢嘉宁听闻此言,低头紧紧攥着膝上锦袍,心底情绪浮沉不定,久久不曾言语。
待得她再抬起面孔时,谢源景惊然发现,妹妹的眸中竟有泪光闪烁,只听她以极轻的语气说。
“可是阿兄,如若以这双腿为代价能换得你此去平安,那我即便日后再不能行走,也无怨无悔。”
谢源景怔愣许久,皎如玉树的身姿静立于原地,却什么话也再说不出口。
最终,他无声抱住了妹妹,在其无从寻见之处,一滴清泪悄然落下。
书阁重归寂静,窗外大雨滂沱,一切尽在不言中。
……
万泰四年三月,谢怀荣病势加重,几近油尽灯枯无法下榻,又感念皇上敕封之圣恩,特派其子谢源景前去皇京谢罪。
北司之人见谢怀荣已是奄奄一息,只得暂弃请其入京的念头,改行先护送谢大公子入京。
万泰四年五月,谢源景平安入京,皇上念其一路舟车劳顿,特许其于京城歇息七日再入宫觐见。
同月,正逢谢源景入京之时,京中有一大事发生。
有传言称,内阁首辅宋国公,本于万泰四年春秘密失踪、下落不明;然时隔一月,竟偶然被一行客于京畿郊河发现尸体,惊而上报衙门。
此事一出便举京皆惊,传至朝廷后,皇上更是勃然大怒,下令集合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所有人手,三司会审彻查此事。
又为安抚宋氏后人,皇上当即传旨册封宋呈之子宋柏辞为新一任国公,并替其父补缺内阁首辅一职。于是年仅十七的宋柏辞还没来得及为父守丧,便再度官阶跃升,竟成为大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一品大员,并身居国公之位。
宋呈身死一事还未彻底查明,谢源景这边七日之期便到。皇上因颇为看重谢大公子进京一事,特命南司督公裴禧言亲自领其入宫。于是谢源景在裴禧言的陪同下,于一风和日丽、万里无云之清晨入宫觐见。
然万泰四年注定非祥和之年,京城诸事祸不单行,变故再次突生。
是日入宫途中,谢源景本与裴禧言二人相谈甚欢,一路自建平门畅言至伏龙桥,然而就将临近朝堂所在的朝天殿时,变故突生,好些臣僚刚下早朝便瞧见了台阶下的惊天一幕——
那传闻中的谢家大公子前来皇宫觐见,正好端端在桥上走着,下一刻,在所有人都未反应过来时,他身侧一名北司司卫突而暴起行刺,抽刀袭向谢源景。谢源景未有防备,避之不及,长刀当即入其胸口,光天化日之下,竟血洒伏龙桥!
因利器直入其要害,即便太医已第一时刻赶到,仍无力回天,最终众目睽睽下,谢源景竟身死于紫禁城中。
皇上得知此事怒不可遏,当日便罚那行刺的司卫承受五马分尸之刑,翌日于长京街上行刑示众。
谢家在大历素来颇具盛名,因此谢家大公子身死一事很快便传遍了京城,各世家与百姓对此惊愕不已。
半年之内,谢家接连出事,先是天下皆知的名将谢怀荣突然病危,放弃手中兵权,请辞大都督一职。其后,谢怀荣的嫡长子谢源景又于觐见途中遇刺,这遇刺之地还是守卫森严的紫禁城!
京城自不乏有心人从中看出端倪,不少百姓开始猜疑,北司太监行刺一事背后,是否为恶名远扬的阉党欲对谢家下手?
于是皇京府一时之间谣言四起,诸多人言称,此次谢大公子于皇宫遇刺,实乃督公裴禧言暗中授意。更有甚者言,那位高权重的裴督公亦非此事真凶,其背后之人乃是天子……
这些谣言转眼便于京中消失殆尽,玄廷卫迅速出手镇压了所有议论此事之人,将之统统抓入牢狱,致使此后数月,皇京百姓陷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沉寂。
然而玄廷卫虽堵的上京城老百姓的嘴,却堵不住这天下众人的悠悠之口。京城风波平息后并未完,此事又以无可阻挡之势传至九州各地,竟闹得谣言满天。即便南北司第一时间便宣布了解释之辞,称行刺一事实是那太监个人寻仇所为,与背后官署无关,仍无人愿信。
许是因这数十年来阉党一直作恶多端,世人早已知晓其面目,此次谢大公子惨死紫禁城之事一出,百姓更对阉党深恶痛绝,甚至对天子亦心生疑虑,一时之间天下文人皆口伐笔诛之,纷纷为谢大公子打抱不平。
这些消息很快也传入了西南边疆,并一路传至谢家众人耳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鸟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