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一两米二两麸饼

麸子,小麦的皮,农村后世都用来喂猪用,没想到如今竟然是人的吃食。

“麸饼还有吗?能拿来我看看吗?”看主家有些迟疑,高不易又问了一次。

“远客可是饿了,您稍等,我这就去取来。”男人话说的漂亮,不过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男人走进他们一家人住的茅草屋,屋内传来一阵低语,良久男人才拿着一块发黑的饼子走了出来,饼子不大,像后世那种一口能吃一块的饼干。

“不好意思,各位,饼子就这一块了,你们用水泡了分食吧。”

高不易颤抖的接过来麸饼,咬了一口,没咬动,最后劲儿用大了,牙齿竟然都有些松动。

“大家——”知道劝他不住,上官裴慧只能担心的叫了一声,想让他停下来,结果被高不易一个冰冷的眼神瞪了回去。

尽管他很用劲儿了,最后硬是没咬下来一口,只用牙齿刮下来了一点渣子,贼硬。

男人笑道:“远客,一看您就没吃过这东西,这麸饼不是这么吃的,这么吃一个人一斤都不够,得泡井水吃。”

此时的高不易反而冷静了下来,将手中的麸饼递给面前端着一碗井水的男人,男人将饼子珍惜的放进井水碗中。

然后笑着对高不易道:“远客稍等,一会儿就能吃了。”

此时李白悄悄来到高不易近前:“大家,这麸饼您吃不了,我们随身携带的还有不少干粮,您饿的话就吃点吧。”

闻言高不易给李白一个冷眼,让他一阵哆嗦,旋即对上官裴慧道:“慧儿,把我们随身携带的所有干粮都拿出来,给这户人家留下。”

对于高不易的一系列动作,李白很不理解,感觉如此做毫无意义,天下穷人何其多,小恩小惠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上官裴慧因为长时间和他一块,倒是比较能明白他的意思,因此闻言立马去取了行李过来,递给那男人。

“不不不,这如何使得?”男人立马拒绝。

高不易笑道:“我们明天就到了长安,这些干粮带着反而累赘,你不收下,这麸饼我可不敢吃了。”

男人有些为难,高不易笑道:“别纠结了,我们再聊聊,这些就当我给孩子的见面礼,我们是礼尚往来嘛。”

见高不易如此说,男人只能苦笑着答应,他准备明天把这些东西交给族长处理,一村子人就是一个大家庭,互相依靠着才能求活。

等麸饼泡好,高不易端起来大口喝了一口,喇嗓子,味道难明,不过高不易硬是皱着眉头把一碗喝完。

“主家,怎么不见你们这里当官的出面发放救济粮呢?”

“有呢,当官的老爷在县城和镇子上发,然后让里长带人去固定的点领,再由里长带人发到各村,村子之间不能乱跑,不然未登记在名单上的,没有救济粮,前两天饿死的人就是因为未在名单上,没领到粮食才饿死的。”

“原来如此。”

“多谢主家,天不早了,早点去休息吧。”

“好的,您也早点休息!”

正屋,高不易坐在土炕上,屁股下面只有一个用秸秆编制的硬邦邦垫子,其他再无它物。

“慧儿,你说百姓如此凄苦,我这皇帝当的多失败啊,那些年还一直想着享乐,现在想想都后背发凉。”

上官裴慧却和他的看法不同:“陛下,这已经是少有的好光景了,遇灾能不用逃荒,且一家人还不至于饿死,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听了上官裴慧的话,高不易无奈摇摇头,他知道上官裴慧没说假,民间疾苦史书记载的不多,但是真正的场景在诗人的笔下有生动提现,杜甫的石壕吏就是代表作,虽然成于安史之乱时期,但是安史之乱之前,由于玄宗的穷兵黩武,百姓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

第二日,主家早早叫来了族长,为高不易他们送行:“招待不周,还请远客见谅,他日丰年再路过这里,一定要来庄子上暂栖。”

“多谢,一定!一定!告辞了!”

从小村里出来高不易又走了几个村子,大体差不多,所领到的粮食基本也差不多,找到里长,他领到的粮食基本是一样的。

“这是什么年景啊,人竟然以野菜果腹,牛马都瘦骨嶙峋,这也敢说是盛世。”

“陛下,所谓盛世,那是长安的盛世。”李白接口道。

“嗯!李先生这句话说的深刻,崔元,你可曾见过这样的光景?”

“说来惭愧,小臣虽然家境一般,但是和百姓一比也算是富裕了。”

“所以啊,不能一直关着门读书,要多到民间走走,如此才会知道施政的重点在哪里,而且治理一座城市和治理一方百姓,政策是不能等同视之的。”

“陛下训示,小臣记下了。”

很快几人来到附近的一个镇子,镇上有官府设的救济粮发放点,此时将近中午,发放点已经没了人,高不易几人走到一个打盹的衙役身旁。

“醒醒!醒醒!”崔元晃晃一个差役叫道。

“今儿粮食发完了,明天再来吧。”那差役要都没睁,换个更舒服的姿势继续睡觉。

“那我还没领到粮食咋办?”

“饿一顿死不了人。”

“你怎么不饿一顿。”

“你娘,你是故意找茬啊,哥几个出来一下,有人砸场子。”对方被崔元弄得不耐烦了,立马叫人来,准备教训一下他。

听到那差役叫,从草棚子后面走出五六个胖瘦、高矮不一的青黄肤色汉子:“任头儿,谁闹事呢?”

“就是他——”

说到这里他讲不下去了,因为他这才看清楚,面前站着的是李白已是头发灰白,到了花甲之年,而高不易看上去更老,至于女扮男装的上官裴慧和崔元,则被直接当成长随了。

要知道,在唐朝七十以上的老人,朝廷明令,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要善待的。

“头儿,这就俩老头儿,要不给他们块饼打发走算了。”

“吆喝,马五,看不出来你还有菩萨心肠嘛,也行啊,明天你家的救济粮就不用让人来取了。”

“别呀任头儿。”马五立马改口道:“对不住了几位,今天确实没粮了,你们明天赶早吧,都散了!散了!”

说着马五又对凑过来看热闹的人吼道。

马五也是受灾的百姓,只不过是被临时叫来帮工的,因此并不想得罪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