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使用快捷键[F11] 享受更好的阅读乐趣)

设置X

第192章 天下兴于盛世,亡同样于盛世!!!

德里苏丹也就是现在的印度了,更准确的来说现在的德里苏丹国应该叫做赛义德王朝,不过就像是华夏历史上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一样,此时的印度其实也挺混乱的,王朝更是频繁更迭,所以德里苏丹其实也是统一指的是这段时间统治印度北端的五个王朝,因为这五个王朝的首都都在德里,故此也就统称为德里苏丹国。

然后直到一个多世纪之后,帖木儿帝国的末代大汗,帖木儿五世孙巴布尔兵败逃至当代的印度,灭掉了德里苏丹最后一个王朝洛迪王朝,建立了卧莫尔王朝,同时也是印度的最后一个王朝。

当然这些现在肯定和朱瞻基也没什么太大关系就是了,毕竟现在的帖木儿帝国建立也就才四十多年而已。

郑和不知道朱瞻基为什么突然提到德里苏丹,不过还是点了点头道:“回殿下,臣率领船队确实到达过德里苏丹国,不过这德里苏丹国,此时也是极为混乱,故此倒也并没有停留太久,不知殿下提及此处的意思是?”

郑和脸上有些疑惑,一旁的朱棣和姚广孝也是差不多,毕竟刚刚几人谈话时,也是提到过不少的国家,但是似乎也没有几个能引起朱瞻基的兴趣,这会儿却把这个德里苏丹单独提了出来,自然不可能是无聊才是。

“咳,爷爷,还有老和尚……”朱瞻基见朱棣和姚广孝都看了过来,咳了一声,然后正了正嗓子,这才道:“那个……你们也是知道的,我平时闲来无事就喜欢多读读书什么的,所以我之前也看过基本杂书,据说这德里苏丹一年的天气极为极端,无有春夏秋冬之分,只分雨季以及旱季,但是一年四季的温度都是极高,气候环境极为适合水稻生长,甚至大部分地区种植的水稻都可以做到一年三熟,甚至是四熟。”

“而且当地土地也是极为肥沃,不仅三面环海,有数不清的海鱼海虾之类的海鲜,而且还有数不清的水果香料,当地人一年四季几乎不用务农,也可以温饱自足,因此也养成当地人的一些极为懒惰的恶习。”

“再加上当地佛教兴盛,国民也大部分都是软弱无能之辈,就像是唐朝之时盛行一时的昆仑奴,明明一个个身强体壮,但是长久的思想灌输,一个个也都是极为容易统治与征服。”

“所以……爷爷………”朱瞻基目光看向朱棣,眼睛使劲儿眨了眨,然后道:“那个您懂的………”

朱棣:“………”

他懂吗?

他肯定是懂的。

只是………

他稍稍迟疑了一下,倒也没有说话,反而是看向一旁的姚广孝。

后者会意,看了一眼朱瞻基,就道:“太孙所言的倒也并非是不无道理,那些蛮夷得天之幸,却不知珍惜,只是这德里苏丹距离我大明路途遥遥,若是远征,也怕是极难………”

姚广孝说着微微一顿,然后又继续道:“再说那水稻一年三熟,一年四熟之地,若是贫僧没记错的话,我大明之安南所在的地方,也均是如此,如此的话,倒也不必舍近求远,而且之前太孙所献之土豆,皇上之前也曾与说过,有此神物,我大明也必然是不会缺粮食的,如此的话,倒也更没有必要劳师远征。”

“一则是距离过远,若是远征,怕非是一年半载就能建功,二则是当地气候与我大明多有差异,也极易造成水土不服,而且这么远的距离,粮草供应也是极大的问题,稍有不慎,更是可能满盘皆输,除此之外,到时候即使打下了整个德里苏丹,掌控起来也更是极难,我大明也极有可能重蹈元朝的覆辙。”

“元朝覆辙?”朱瞻基并没有立即去反驳姚广孝的话,而是直接反问道:“老和尚,你这所谓的元朝覆辙,不知道是个什么覆辙?”

姚广孝看了一眼朱瞻基,脸上不急不缓就道:“这自然是元朝覆灭的覆辙。”

“那老和尚你觉得元朝覆灭的覆辙又是什么?”朱瞻基再次问道。

“贫僧之前倒也是对此做过一番研究!”听到朱瞻基的话,姚广孝微微一笑道:“贫僧曾看过不少的儒家书籍,那书籍上也曾对元朝的覆灭有所分析,但总得来说却有些言之无物,多为空谈,有说是元朝失天下在于失德,不重德行,致使朝纲混乱,然后失了民心。”

“不过在我看来,此言骤听之下,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是又禁不起细想,反倒是贫僧觉得元朝之覆灭,更多的应该是战而不治,失于纵驰,瞬而崩塌,若是我大明也如元朝一般,届时即使括土万里,但若是距离遥远,也必然会导致疏于管理,从而各地乱象四起,稍有差池,不仅原本打下来的疆域会乱,甚至还有可能波及大明内部。”

老和尚不愧是老和尚!

朱瞻基听到姚广孝给自己的分析,心里也不禁给这个老和尚竖起了一个大拇指。

关于元朝的灭亡,即使是后世来说,其实也是众说纷纭的,不过显然老和尚所分析的,也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也绝对是不全面的。

毕竟老和尚所处的环境,对于其眼界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很大的限制,不像是朱瞻基这般,经历过后世那种各种信息大爆炸的冲击,所以看的其实也比姚广孝要更远,更深。

所以对元朝的覆灭,朱瞻基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的理解。

姚广孝见朱瞻基反应,自然也猜出了他的想法,脸上忍不住露出几分好奇道:“太孙似乎对贫僧的说法有些不同的看法?”

朱瞻基闻言,收起心里的想法,先是摇了摇头,道:“老和尚,其实你的说法倒也是没错,不过却同样有些片面,元朝打下了那么多的土地,可不是完全没有管理,就像是成吉思汗封下的四大汗国,即使到现在也是依旧还是存在着的,这代表蒙古人依旧对曾经打下来的土地是有着统治的。”

“而在我看来,元朝的覆灭,其实更准确的说其实应该归结于两个字!”朱瞻基看看姚广孝,然后又看向朱棣,一字一顿的道:“土地!”

“哦?土地?”姚广孝没有说话,一旁的朱棣眼前就先是一亮,忍不住开口问道:“这个说法倒是有些新鲜,你详细说说?”

朱瞻基点点头,也没推辞,他之所以扯出这个话题,不就是为了把这个说出来嘛,所以朱棣开口后,他就直接道:“土地,其实也可以说是元朝的苛政,自古以来,便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而元朝之亡,便是亡于苛政,亡于土地,贵族跑马圈地,横征暴敛,百姓生存疾苦,民不聊生,而继宗之包税之制,天灾人祸,赋税沉沉。”

“便如同我老朱家,原本不过就是定居于淮西的一届布衣,没有王侯将相的血脉,也没有家财万贯的底蕴,甚至是连一届寒门都算不上,这天下说起来与我老朱家又有何干系?”

“但是天灾人祸,百姓颗粒无收,手中的土地大多又被富户士绅并拢,元廷不思安抚,反而以各种名义税负不断,致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我太祖爷当年也不过是被逼无奈,为了活下去只能加入起义。”

“而与太祖爷当年相同境遇的人又是何其之多?说是数万,百万,乃至千万也毫不为过,如此一来,一人起义,便有千人,万人景从,一地起义,便有十地,百地相呼和,而也正是这无数个如同太祖爷当年一样的人站了起来,最终元朝这才走向覆灭。”

“所以在我看来,元朝之所以覆灭,更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苛政,是土地,甚至不仅仅是元朝,从古至今的所有王朝的覆灭,也都逃不过这土地二字。”

“古语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天下的百姓便就是那汪洋大海,若是风和日丽,天下安宁,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地种,即使偶有波澜,然而对于大明来说,也不过是不痛不痒的事情,但是若是这天下的百姓失去了土地,没了饭吃,没了地种,试问,元朝有我太祖爷,大明难不成就不会再出一个太祖爷一般的人物了吗?”

朱瞻基的话很重,重到朱棣也好,姚广孝也罢,甚至是一旁的郑和都是脸色变得沉重起来。

这种道理以姚广孝的智慧会是想不到的吗?

朱瞻基是不信的,这位黑衣宰相也就是急流勇退的快,为人也是低调,再加上建文老爷子的对手,属实不堪一击,作为老爷子的智囊,甚至都还没用力,建文就自己把自己一手好牌打成了稀烂,这才没把姚广孝的厉害体现出来。

靖难之后,这位更是直接就离开了朝堂,一身的本事,更是显露的更少了,但是即使如此大明也没有任何人,就敢轻易把其忽视了。

若是真论本事,这位的能力,不说别的,那也绝对是刘伯温的那个级别。

所以说,朱瞻基是不信这老和尚想不到这些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