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瞥了一眼自家这两位二叔三叔,然后看看还在吹胡子瞪眼的朱棣,脸上无奈,道:“我就说说,又不是真打,再说了古人不是说过了嘛,棍棒出孝子!”
朱棣眯眼,挑了挑眉反问道:“那你的意思,你小时候也是棍棒教出来的?”
朱瞻基:“………”
得了,这个话题没法聊了!
朱瞻基一脸无语,然后直接岔过了话题道:“对了,爷爷,我来的时候还带了两样东西来!”
朱瞻基说着,将自己带来的包袱放到了朱棣面前的沙盘上,直接就打开道:“这是我之前让人从草原上收购的羊毛,然后让人织成的毛衣和手套!”
朱瞻基将包袱里面的毛衣和手套取出,递给了朱棣。
“毛衣?手套?”
拿着两样东西,朱棣脸上明显的有些疑惑,不知道朱瞻基这是干什么。
送给他的?
他似乎不太需要!
这毛衣虽然摸上去十分柔软,舒服,暖和,但是他所穿的衣服均是最顶级的织女织就,不仅更加舒服,保暖效果同样不差。
而这手套………
朱瞻基见朱棣脸上有些疑惑,就开口解释道:“因为都是羊毛编织的,所以叫毛衣,至于手套嘛,同样也是羊毛做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双手不会被冻僵。”
朱棣自然不傻,朱瞻基说到这,他心中就已经猜到了朱瞻基的用意,看向面前得手套,眼神也渐渐起了变化。
不用朱瞻基再解释什么,朱棣直接就很轻松的将眼前的这双手套套在了手上,握拳,伸指,活动了一下手指,感受着并不怎么影响手指活动的手套,朱棣又走到一旁,从墙上取出一把宝剑,简单的挥舞了两下,朱棣眼睛就是一亮,然后迫不及待的就向朱瞻基问道:
“这手套你这边有多少?”
他语气微微激动,冬天不能打仗,特别是在北方,除了积雪会影响行军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寒冷的冬天,将士暴露在外的手指,如果长时间握住冰冷的兵器,就会出现冻疮,很容易造成战斗减员,但是有了这手套,虽说依旧没办法在最寒冷的时候开战,但是在温度不是那么低的情况下,开战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朱棣和朱瞻基想的一样,有了手套,他完全可以打马哈木一个措手不及,等冬天即将要过去,却还没过去的时候,直接开战,到时候大明的士兵有手套保护,战斗力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马哈木这边的情况就会恰恰相反,到时候肯定会有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彼消我长,那么这场战斗,轻易也就能获得胜利了!
眼见朱棣眼中隐隐有精光绽现,朱瞻基不得不泼了盆冷水道:“爷爷,这手套的话,目前只有大概四万双。”
“四万双嘛……”朱棣闻言心中立即冷静下来。
四万双虽然这个数字听上去已经不少了,不过相比大明十几万的军队而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想到这,朱棣不禁问道:“三月份之前,可以准备多少双?”
朱瞻基想了想,这才开口道:“加上现在的四万双,应该可以准备六七万双吧。”
眼见朱棣眼中有些失望,朱瞻基又补充道:“爷爷,六七万双其实也差不多了,瓦剌也就三五万的人,完全可以让精锐部队先穿上,其他的部队可以当做预备部队。”
朱棣闻言点头,若有所思,朱瞻基又指了指毛衣道:“还有这个,毛衣,毛衣比棉衣要更加暖和,目前有一万多件,我的意思是拿出一部分,先交给夜不收,还有手套,这样的话,夜不收对于寒冷的天气也能有所抵抗。”
大明其实并不怎么缺棉花,洪武时期就有过明令,每十亩地就必须有半亩地种植棉花,因此棉衣在军队中也有配置,只不过现在的生产能力还有技术问题,配给军队的棉衣数量,以及保暖性,其实也是有限的。
朱棣知道冬天里,保暖对于军队的重要性,闻言也便点了点头道:“那行,你之后拿出五千件这个……毛衣,还有这个的手套,你留够你自己亲卫军使用的,其他的,我之后让人去取,到时候先提供给夜不收。”
朱棣知道自家这个大孙子性子,也没指望把全部毛衣手套要过来,毛衣要了差不多一半,手套也是留够了朱瞻基亲卫军使用的。
朱瞻基对此很满意,就道:“您之后让人直接去我亲卫军营去取就成,我已经让人把东西都运到我亲卫军的军营去了。”
朱棣闻言看了朱瞻基一眼,点点头,也没说什么。
两人商量好,命令下达下去,自然有下面的人去执行。
朱瞻基也没急着离开,而是又站在一旁,听了一会儿朱高煦朱高燧和朱棣三人商讨关于讨伐瓦剌的作战计划,在这方面上,朱瞻基经验明显是远远比不上三人的,不管是朱棣也好,还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前两者就不必多说了,就连朱高燧虽然比不上朱高煦,但是在靖难时期也是没少立功,否则北伐的时候朱棣也不必将其带上了。
三人讨论的有来有回,朱瞻基听的也是津津有味,有时候倒也是能插上几句话,毕竟虽然经验不足,但是朱瞻基毕竟身为穿越人士,见识上却并不差,反而一些事情,比起三人都要更加了解一些。
接下来的日子就相对比较平淡了下来。
北方的冬天,一眼望去就是白茫茫一片,又冷又干,一些地方的积雪深的差不多一脚踩进去都能把人陷进去,这种天气,在双方都有了防备的情况下,战事显然是打不起来的。
而朱瞻基白天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会跟在朱棣身边,除了学习以外,便就是时不时的和朱高燧朱高煦两人推演一下战斗,偶尔朱棣也会亲自下场。
空闲的时候,朱瞻基则会看一看商会的情况,这方面其实有长孙义总揽大局,朱瞻基操心的事情不算多,最多也就是查漏补缺什么的。
而商会这边提供的毛衣手套倒是很快就在大明的军队中推广了开来,特别是夜不收这边,不像其他的部队因为冬季寒冷,不会有作战任务,夜不收的作战任务只会随着战事临近越发频繁。
甚至一天之内派出的夜不收人次最多的时候已经能达到七百多人次。
不过有了毛衣手套,虽然依旧无法彻底避免夜不收的非战斗减员,不过情况明显也有了好转,至少只要不是夜晚被困在外面的夜不收,基本都不会被冻伤。
而且因为手套的缘故,夜不收的战斗力也是发挥的极好,这些天瓦剌的探子死亡率明显也有了提升,几乎每天被夜不收割掉的瓦剌人脑袋,都有上百人。
这样的损失,放在普通部队倒也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作为刺探军情的探子来说,人数本来就远远低于其他的部队,损失一上来,瓦剌这边立马就有些扛不住了,根据最近夜不收汇报回来的消息来看,瓦剌探子刺探的范围明显已经有了收缩的迹象。
这些对于大明来说显然都是好事。
时间一晃,也来到了永乐十二年,随着最冷的一月份过去,应天府的温度也慢慢的开始回升了起了。
河水开始解冻,天气虽然依旧寒冷,但是大明的战争机器却开始正式运转了起来。
永乐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朱棣以安远侯柳升领大营,武安侯郑亨领中军,宁阳侯陈懋,丰城侯李彬领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谭青领左,右掖,都督刘江,朱荣为前锋,号称率兵50万人正式北征。
大军一路出顺天,经怀来,万全北出塞外。
在漫无边际的草原上,一眼望去,大明的军队宛如一条长龙,全副武装的大明将士,所过之处,无论是瓦剌也好,还是鞑靼也罢,两大部落以下的所有草原部落,全部望风而逃。
因为安抚阿鲁台,去年冬季,阿鲁台已经被大明正式册封为和宁王,名义上来说,现在的鞑靼也属于大明的臣子,不过显然朱棣第一次北伐确实把鞑靼打怕了。
原本按照规矩,朱棣北伐瓦剌,路过鞑靼的地盘,作为鞑靼的首领,同时也是大明的臣子,阿鲁台不管怎么说也应该前来拜见才是,但是阿鲁台却在听到大明军队出了长城后,直接家都不要了,招呼也不打一声连夜就向西边跑了。
显然阿鲁台也是读过三十六计,害怕中了朱棣假道伐虢之计,对此朱棣到也不在意。
鞑靼跑了其实也更好,毕竟他这次的主要目标是瓦剌,北伐之时需要经过鞑靼的地盘,如果鞑靼不跑,他反倒需要对鞑靼提防几分,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万一鞑靼只是表面和大明修好,暗地里却和瓦剌沆瀣一气,等到大明和瓦剌开战后,再偷袭大明军队后方,对于大明来说,虽然不怕,倒也是麻烦,搞不好这次北伐还会前功尽弃。
而现在鞑靼一跑,大明的后方再无担忧,后续只需要派人监视住鞑靼,大明的主力则可以完全放在马哈木身上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