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使用快捷键[F11] 享受更好的阅读乐趣)

设置X

第401章 内阁的未来安排!!!

病房内的味道并不好闻,应该是已经用过药,有一股很重的中药味。

床榻上,金忠肉眼可见的比起之前所见过的那个老头要消瘦了不止一点半点。

头发枯槁,眼眶深陷,就连原本还算红润的肤色,一眼看去都有些失去了光泽。

“殿下!”

看到朱瞻基,金忠下意识的就要挣扎着起来行礼,只是挣扎了一下没有成功,旁边伺候的下人立即想要上前时,却被朱瞻基挥挥手直接阻止,自己亲自上前将金忠扶住。

“老臣无用,有劳殿下担忧,亲自前来,还请殿下恕臣无法全礼了!”金忠被朱瞻基扶住,脸上挤出几分笑意道。

朱瞻基没急着回话,先是示意了一下旁边的侍女将靠垫垫在了金忠身后,又扶着金忠躺下。

朱瞻基这才笑着道:“老大人这是哪里话?”

“且不说老大人这些年对我的帮助,便是老大人这些年对我家的付出,便是行礼,也当是我向老大人行礼才是!”

朱瞻基并非是在恭维,说的话也确实是属实,不说金忠自始至终都是站在自家老爹一方,为太子一党摇旗呐喊,便是这些年,包括靖难时的功劳,就算是朱高煦见了都不敢放肆。

可以说,满朝的文武,站在太子一方的官员,朱高煦敢污蔑任何人,但是绝对不敢污蔑的人里面,金忠也是排在前列的。

甚至是说,若是朱高煦胆敢在朱棣面前陷害,说不定先倒霉的就是朱高煦自己了。

所以朱瞻基便是亲自向金忠先行礼,任何人可以说,都说不出个不是的。

而且金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可以算是朱瞻基的老师。

所以说朱瞻基的礼,整个大明,金忠便是少数几个可以不必避开的存在。

“殿下过誉了!”听到朱瞻基的话,金忠嘴上虽然谦虚,不过显然,心里还是十分受用的。

他脸上笑容也越发的祥和,看着朱瞻基亲自为自己整理好靠垫,以及被子,也没再开口阻止。

只是等到朱瞻基全部弄好后,他这才开口道:“老臣的身体情况,想必殿下应该已经从崔御医那里已经知晓了,老臣自己也有感觉,老臣应当是时日无多了。”

金忠说到这,声音略微有些感慨,同时也有些轻松或者说是看开了的感觉。

只不过,朱瞻基却并不喜欢这种,生离死别的事情虽然无法避免,但是不经历的时候,永远不会体会到各种的滋味。

摇了摇头,朱瞻基也没有回答金忠的话,直接道:“我已经问了崔格,他已经和我说了,有七成的把握可以保证你痊愈,这段时间我会让崔格待在你这里,另外我那商会也会全力配合崔格,你这段时间就安心休养即可。”

说到这,朱瞻基话语一顿,然后又继续道:“朝中兵部的事情,我打算之后给我爷爷说一声,我准备让杨士奇暂代兵部尚书一职,负责兵部诸事!”

兵部的事情,朱瞻基并不打算交给现在的兵部左侍郎方宾,除了历史上这人胆子太小外,主要也是其能力在之前几次见面的时候,朱瞻基发现实在有些太过平庸。

而兵部作为六部之一,除了其本身的地位外,更是关乎着接下来大明对外用兵等等事宜。

一个胆小怕事,又能力平庸的人,或许会听的他话,但是同时也可能在强大的压力下,直接和他一些想法背道而驰。

就像是历史上一般,明明是反对朱棣北伐的主要人员之一,但是在听说夏原吉被罚后,因为害怕被问责,直接就被吓得自杀。

这样的人,有时候都不好说他究竟是勇气有佳,还究竟算是胆小如鼠了。

朱瞻基不监国也就罢了,毕竟他不监国,兵部尚书的能力性格如何,对他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但是现在朱瞻基既然坐在了监国的位置,自然也是希望可以做到最好的。

如此一来,作为六部之一的兵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甚至如果可以,朱瞻基都希望可以直接把兵部掌控在自己手里,只不过现在他在朝中也确实没有什么人。

唯一可以挑的起大梁的于谦,现在不管是身份还是资历,想要主持一部都是差了许多!

而且瓦剌的事情现在也还没有结束,彻底解决阿鲁台以及脱欢的事情,也是目前大明在北方急需面对的。

如此一来,朱瞻基就算是全力把于谦扶持上去了,同样也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负责主持北方事情的人。

朱勇这方面身份倒是足够了,但是其为人打仗倒是不含糊,然而和林那边又是大明连接欧亚的重要枢纽,单单是打仗自然也是不行的。

而这样子一来,朱瞻基自然也没办法把自己人安排进兵部主事了。

不过自己人不行的话,那么一个和自己一条道的人,在这一点上就很重要了。

而杨士奇便恰好就是这么个人。

和金忠一样,杨士奇同样可以说也是一个坚定的太子党了,甚至曾经被朱高煦栽赃陷害入狱后,都能在狱中坚持上书力保朱高炽,可以求在立场上,杨士奇是绝对没有丝毫问题的。

而在对外的态度上,这人也更是出了名的强硬派,甚至可以说,三杨在这方面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至少在后世,这三人活着之前,大明对于瓦剌的战事,其实都是由三人在负责,而且一直都处于着绝对优势。

对外,三人也并不是什么柔和的性子,该打的仗可以说一架也没少过。

而这样子的态度,对于朱瞻基接下来的打算自然也是极为有利的。

这也是朱瞻基在放弃把于谦扶上位后,想到最好的办法了。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眼前这位兵部前尚书的态度自然也是很重要的了。

“杨士奇吗?”金忠听到朱瞻基的话,对于前半句显然并没有什么太在意。

而是略微思索后,才道:“此人心思缜密,以布衣之身入翰林,其人才华在朝堂上也是有数的,加上之前也在兵部任事,对兵部也是十分熟悉,兵部交给他确实十分合适!”

金忠先是点头,随即又稍稍犹豫,然后道:“只是……其现在身处内阁,如果又要主事兵部,其他内阁阁臣……怕是会有些意见。”

“此事简单!”听到金忠担心的话,朱瞻基立即道:“我之后会请求我爷爷把他调出内阁!”

朱瞻基并没有打算让内阁重现历史辉煌的意思。

内阁在他心里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晰,那就是皇帝的参谋团,智囊团,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地方。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人才培养,如果靠着人才自己一步一步得熬资历,对于一些人才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浪费。

完全可以直接将其先安排进内阁,既能帮他处理政务,又能学习熟悉朝政,等到差不多了,这时候在调出内阁,直接负责一方大事。

这才是朱瞻基心里对内阁正确的定位。

参谋团,智囊团,人才输血基地。

而不是像历史上一样,去无限的放大内阁的权利,一些内阁大臣拥有了票拟的权利,还可以压制六部,无限放大内阁阁臣的地位,致使朝堂之上党派林立。

导致最后为了抗衡文官的权利,以至于不得不动用太监来抗衡,让太监掌握批红的权利,以此来平衡朝堂势力。

这其实也是大明中后期宦官和文臣争斗不休的主要缘由,宦官做大,掌控文官,亦或是文官做大,影响宦官,而结果就是,王老吉和加多宝打架,最后直接就把和其正给干倒了。

文官集团崛起,宦官集团也变得显赫,然后武勋集团直接就拉了。

文官文官惹不起,宦官宦官高一等,两头讨好,两头受气。

所以对于朱瞻基来说,内阁的阁臣要么当个智囊,要么就直接脱离内阁然后去主政,绝对不可以出现什么阁臣兼任尚书之类的。

金忠听到朱瞻基的话,明显也是愣了一下,他虽然没有入阁,但是对于内阁现在的变化,还是十分清楚的。

他同样也明白,朱瞻基这个说法背后的意义,把杨士奇调出内阁,临时担任兵部尚书一职,也就意味着如此一来,杨士奇便就是单纯的兵部主事之人,而不再拥有参与其他政务,包括对各部奏章文书拟定意见的权利了。

这看似是增加了杨士奇的权利,地位,但同时也是一种限制。

毕竟按照现在内阁的权利,其实已经出现了一些类似与宰相的实权,比如从前的拟定意见,现在甚至有时候还会参与某些政务的决策。

甚至明眼人都可以看的出来,只要内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遇见几个强势的阁臣,必然可以重现宰相的权利。

而现在,如果按照朱瞻基的方法,把这些能力强的阁臣调出内阁,那么内阁自然也就不可能做强了

而那些被调出内阁的人,同样也和内阁没了关系,自然也就无法再利用内阁的权利。

“如此的话,老臣倒是愿意助殿下一臂之力!”金忠沉思片刻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