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五章 农民的悲哀

天一早,郁达初就跑到报馆里。

“真想不到戏剧的造型衣服是那么漂亮!”舒宁拿一张海报看着说道。

“马马虎虎吧!”郁达初看着她不由自主地说道。

“你别欺负我从外国回来,什么都不知道,我知道大戏不是人人都可以演的!”舒宁看他一眼说道。

林志坚突然插嘴说道:“阿宁,你没看过大戏吗?”

舒宁摇了摇头,说道:“没有!”

“哎,那我带你去看看吧!”郁达初插嘴说道。

林志坚说道:“你?哪有票卖,人家昨晚开始排队买票啦!”

“不是后天才开始发售吗?”舒宁疑惑地问道。

“后天才去怎么能买到票?”林志坚说道。

郁达初站起来,心思也紧张了!

“正好,阿初,你帮我排队吧!”舒宁看一眼郁达初说道。

“我?”

“你不帮我排队,难道我一个女孩子去排队呀!”

“不用,我一开口,多的没有,十多张票肯定没有问题!”

林志坚听了,头转过去,没眼看!

“是不是真的!”舒宁问道。

“当然是真的!”

“乡巴佬,有些事情别信口雌黄,要说到做到!”林志坚站起来说道。

“四眼小子,我告诉你,我当然说到做得到,因为我是男人大丈夫,一定行!”郁达初拍着胸口说道。

“希望如此吧!”林志坚扭扭头说道。

舒宁看着两人,笑了。

郁达初走后,到外面看到长长的队伍,跑到周三元那里,要十块大洋。

要知道,一般的黄包车夫,一个月才赚十个大洋左右,一家三口的衣食住行都是这个用度。

一个大洋和后世相比,大概二百五十块左左右,看场大戏要二千多块。

智行没管这些熙熙攘攘,告别毛小方继续上路。

以前都走荒郊野岭,捉鬼除魔,哪里阴暗哪里走。

而这次向城里面走过,小城大城,彻彻底底看清了这个时代的人。

正如鲁迅所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

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在这个时代,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村日益破产的悲惨景象,农民在兵匪豪绅的重重压榨下日益贫困。

在经济剥削而受到的肉体上的痛苦,有长期以来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的如行尸走肉。

种种迫害下,农民不能不革命的生活地位,又和他们主观上缺乏民主主义革命觉悟之间的矛盾。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没有启蒙主义的革命教育,如果农民不摆脱封建主义的种种思想影响和毒害,是无法彻底翻身的。

冷淡、麻木、不觉悟、不团结,甚至把别人的痛苦当作鉴赏和娱乐的材料。

在革命高潮中,这些是首先觉悟,有志气,有作为,有民主革命的思想,敢于斗争的民主革命战士。

但在革命低潮时期,封建黑暗势力依然强大压迫着的时候,他们却软弱了,有的甚至妥协了。

鲁迅一篇篇文章清晰地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

无论是鞭挞还是鼓励,是唾弃还是赞扬,他的笔墨始终没有离开社会现实。

他宣判了封建主义的死刑,揭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要求知识分子摆脱“空虚”和“动摇”。

《狂人日记》里,作家以“吃人”两字概括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

以极端嫌恶与鄙视的感情去揭发地主老爷的凶恶和可憎的嘴脸,无情地暴露他们的丑恶灵魂与罪恶行径。

归根到底,清庭三百年对这一民族的奴性统治,对思想的茶毒有多么的根深。

突然发觉自己所在的几个小镇上的农民,虽然艰苦,吃不饱饭,却是自由,幸福的。

到外面又处处无力救别人,看得越多,智行都迷茫了。

身处现在才发觉,就算把日本人杀光,也不是好事,必须经过血才能让人醒悟。

和前世知道的东西很多不同,但时代还是这个时代,农民还是自己所知的农民,经历还是自己熟知的经历。

上下五千年历史智行在前世也不是多了解,但近代历史,有着无数的描述,也有无数的影视,最起码有个大概了解。

人物很多不同了,一些大事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

千头万绪中回到沙田乡,这时代越偏僻越安全,当然,没有匪徒作乱还好,如果有,可能灭村都没有人知道。

智行刚回到,刘贻成就上门来了。

“村长,今年收成怎么样呢?”

“还可以吧,虽然今年很多地方干旱,但我们几个村水源还充足!”

刘贻成呵呵笑说道。

“那就好,外面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我也听说了,谁也没办法的!”刘贻成点了点头说道。

“对了,村长,找我有什么事吗!”

“前段时间谭家集的九叔过来找你,看你不在家,又走了!”

智行有点意外,他怎么找来了?

“村长你和他认识吗?”

“不算认识,我们几条村经常听过他的大名,就是太远了,不然村里哪有我的事!”

刘贻成直爽地说道。

他说的是风水的生意吧。

虽然他是风水世家,也不知道他继承了多少成,但和九叔这些人相比,差距应该还是很大。

不过他的爷字辈可能有点真材实料,能找到这片清静的地方。

智行住了那么久,也了解他们怎么找到这里来的。

他们是明朝末年时,因为动乱,在江南富地,十几户人家一起迁徙到这边。

渐渐和周围的村里有通婚。

差不多四百年发展,到现在三条村子差不多上千人口。

听说选的这个地方是刘贻成的祖先选择的,当年是一位风水先生。

思考一会,问道:“村长,你知不知道他来找我什么事呢!”

“没说啊,到我家住了一晚,和他探讨风水知识,受益匪浅啊,果然大师就是大师!”

刘贻成兴奋地说着,又看看智行问道:“汪先生,你怎么认识九叔的!”

“上次帮了他一个忙,在他家住了两天,慢慢就认识了!”

智行说道。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