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在关键时候,祖大寿又带着关宁军的主力回来了。并且崇祯又凑出了几千京营出城作战,崇祯真有可能跟黄台吉在北京城下签订什么不平等的条约。
可即便后来祖大寿回来也晚了,满桂一死,大明就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将后金钉在北京城下了,黄台吉真的实现了来去自如,至此,明金国势彻底逆转!
不管当时祖大寿到底为什么“东溃”?这件事既然被王林轩知道了,他就不可能再让历史重演。他必定要在这次战争之中耗死黄台吉!
现在袁崇焕刚刚做出遣散援军的决定,所以旁人还不知道,崇祯已经等不到支援了。可王林轩却知道这一点,那么关宁军在这时就绝对不能出事!
但是让他为难的是,袁崇焕遣散援军这件事,就连满桂都不知道。他要如何说服满桂等人相信,关宁军就是他们未来唯一的支援呢?
王林轩只能语气沉重的说道:“我想各位大人应该都非常清楚,我们守在顺义唯一的价值,就是跟京城那边成掎角之势。”
“若想让这掎角之势有价值,那么就必须要京城那边的兵马敢于出城作战。”
“京城之中的京营是靠不住了,但是关宁军还是靠得住的!”
“我大明的祖制规定,勤马是不能进城的。如果不是有孙阁老和陛下的许可,我们连顺义城都进不来。”
“关宁军想要进入京城更是不可能!今上绝不可能让袁督师进城,那么只要他们来了,他们跟我们就是天然的掎角之势。”
满桂想了想说:“确实如此!可我们要如何说服陛下允许袁督师回防京师呢?”
说到这里,满桂颇有些欲言又止的感觉,侯世禄也缄默不言。这让孙祖寿有些莫名其妙的,可是王林轩却知道满桂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话是什么?
那就是崇祯是一个极好面子的人。因为他自己的决策失误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后果,崇祯可以说已经在昏君的路上策马奔腾了。
如果他不能抓紧时间解决这次后金入寇,那他昏君的形象几乎就洗不白了。所以崇祯是不会轻易让袁崇焕放黄台吉冲到京城城下的。
当然了,这只是满桂的想法。
王林轩却知道,崇祯其实一直有一个“b计划”,如果他挡不住黄台吉,那他就会把锅甩到袁崇焕的头上,让袁崇焕背上通敌卖国的罪名,然后他再杀了袁崇焕,那对百姓们来说,这就又是一个杀魏忠贤一样的丰功伟业,他崇祯不就不是昏君了吗?
可这些王林轩不能跟满桂说啊,他只能说道:“我们确实很难确保陛下会同意这一点。但是我料袁督师那边应该也不敢跟奴酋决战,毕竟他现在手中的实力确实是不如奴酋。”
“他应该也已经对陛下上奏,请求到京城之下跟奴酋决战。”
“到时候陛下看到的就是您跟袁督师两人的共同意见了。以您二位的分量同时做出了一样的建议,想必陛下应该会赞同的吧?”
这话也就哄一哄对崇祯不熟的人。对满桂和侯世禄这样已经跟崇祯有所接触的人来说,他们实在是不敢对王林轩的建议抱有太大的希望。
但是,这好歹也算是一个办法。所以,满桂还是按王林轩说的那么做了。
王林轩也知道,满桂等人对自己的主意没有多少信心。但是他却知道,自己的算计绝不会有失误!
别人以为,崇祯是绝不能容许袁崇焕退到京城的。但是王林轩却知道,此时的崇祯已经做好了让袁崇焕背锅的打算,他会让袁崇焕回师的。
至于袁崇焕那边
其实在《明史》和《朝天日记》之中都记录了,黄台吉越过蓟州的时候,袁崇焕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阻止。他在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失误了,但是在后金军队刚刚离开之后不久,袁崇焕就发现了后金军队跑了。
那时的袁崇焕甚至还曾经带兵出城想要追击金军。只不过没人知道袁崇焕是怎么想的?他刚刚出城一里,就决定要放后金军队离开了。然后,他就当着朝鲜使团的面吹下了那个“阵斩四王子”的大牛。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朝鲜对黄台吉的官方称呼就是“四王子”。所以《朝天日记》之中记录下的那个大牛,就是袁崇焕说自己杀了黄台吉。
更加可疑的是,袁崇焕在被黄台吉“潜越”了之后,并没有跟任何人通报蓟州的情况。
这就搞得大明的兵部,对后金军队的位置“止闻在蓟,不闻在通”。
从以上种种就能看出,袁崇焕也不想在北京城之外的地方跟后金打仗。
要说他有多怕黄台吉?
这还真不是!
关宁军进入北京战场的第一战广渠门之战,无论是袁崇焕本人?还是关宁军整体表现的都是比较勇猛的。
或许袁崇焕就是想要在北京城下,跟崇祯和北京的老少爷们儿们展示一下自己和关宁军的价值?
总之,有这么多史料支撑。王林轩相信自己的算计绝对不会落空。
果然!
就在11月13日,袁崇焕和满桂几乎同时收到了崇祯的命令。
崇祯确实容许了袁崇焕回援京师,同时还让袁崇焕配合满桂,让他尽可能的给满桂争取更多的时间。
至于满桂耳边只需要继续备战就可以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在11月15日,后金兵马就要赶到顺义城了。
可是这一次,因为袁崇焕在这一路上不停的袭扰,黄台吉的行军速度慢了许多。
直到11月17日,满桂才收到袁崇焕的警报,他知道就在这一晚后金的兵马就要来了。
王林轩在收到消息之后,他的心情非常的沉重,同时也非常的兴奋。顺义之战终于要打响了!他准备了这么久的同后金的交手已经近在眼前。
整个己巳之乱,王林轩都已经反反复复的复盘了许久。他相信,这一次他一定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小细节扭转明清两国的国运。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顺义之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