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夫人外交(急求月票!)

定居点,李庆安最终只选择了贺猎城和庆安镇讲行化梨温,而在庆安镇的视察只进行了一天,这倒不是李庆安刻意去走形式,而是有太多事情需要他处理,各种制度规则订立、粮食交换战俘、吐蕃战役的战备、北征回讫的进展、移民安置、河中地区的控制、石国和宁远国的安抚,等等等等,每一件事情都要他亲力亲为,即使不由他具体操办。但也须要他过问

所以一些场面的事情他只能做个姿态,像去庆安镇的视察,慰问官员、安抚移民、互动感恩,这些事情都不可能做得太深,一天也就足够了。不过去庆安镇慰问却有一件事情是值得一提,那就是李庆安的妻子独孤明月次在公开场合亮相。安慰一些孤寡妇孺,这件事很快便在安西传开了,许多人都知道李庆安的妻子美奂绝伦,在长安就不亚于贵妃,都渴望能见她一面,大多数人只是一睹美人的姿容,但也有人产生了另外一种想法。

从庆安镇回来的第二天,李庆安的府上便来了一名女客,专程拜访节度使夫人。

李庆安在碎叶的宅子位于城池正中,在一片新建的建筑群中,这里是安西节度府实际衙门,安西节度使府名义上依然在龟兹,但实际权力机构都已经迁到了碎叶。大部分官员也迁来碎叶,李庆安新宅便在这片建筑群之后,巧的是,不远处便是隐龙会的总部,相隔不足百步。

宅子占地二十亩,房间约百余间,宅子内近一半都是花园,树荫浓密,随处可见精致的亭台楼阁。此刻,在内宅的贵客室中,独孤明月正在接待她的第一个访客,瀚海军兵马副使仆固怀恩的妻子。

仆固怀恩的妻子年约三十余岁,和丈夫一样,她也是回绕仆固部人,草原出身使她性格外向热情小她在娘家排行第三,很多人便称她仆固三娘。

“今天冒昧来打扰夫人,其实也没什么大事情,只是想和夫人说几句家常

仆固三娘长得很不错,年轻时被称为仆固部第一美人,她的女儿长得更加姿容秀丽,身材高挑,年约十五、六岁,她此刻就坐在母亲身旁。乖巧可爱。

明月倒很喜欢仆固怀恩的女儿,将她向自己身边拉近一点,搂着她对仆固三娘笑道:“三娘就别说这些见外的话了,有空就来走走坐坐,大家聊聊家常,有什么困难也可以彼此帮助,而且,我来安西时间不长。对这里的情况不了解,很多事情还需要你们来告诉我。”

说到这,她又笑问仆固怀恩的女儿道:“你叫什么名字,多少岁了?”

仆固怀恩的女儿乖巧地答道:“我叫仆固玉,十六岁。”

旁边她母亲笑道:“准确的说,我家玉娘明天就十六岁了,平时最喜欢弹琵琶,可惜碎叶这里没有名师

明月想了想便笑道:“要不然我去给舞衣说说看,看她愿不愿意收玉娘为徒,只能我可不敢肯定,只能试一试

仆固三娘大喜,道:“久闻舞衣姑娘琴艺无双,玉娘若能得她为师。真是三生修来的福气,这件事还望夫人玉成。”

见仆固三娘立刻顺杆爬了上来,明月心中也略略有些后悔了,倒不是因为不好和舞衣开口,这个面子舞衣是会给她的,而是她感觉仆固三娘似乎就是为此事而来,让她有一种中圈套的感觉。

明月便笑了笑道:“我会去给她说一说,只是她最近身体不太好,来碎叶后也没有收徒。不过我很快会从长安聘请名琴师来碎叶,即使舞衣不能教授,玉娘也会有学琴之处。”

仆固三娘见明月把话又留出了余地,她脸上的表情有些不自在起来,便干笑一声道:“我只是有这个奢念,舞衣姑娘身份何等尊贵。这件事成不成也没有关系,但我们还是要感谢夫人的好意。”

说着,她取出一对玛瑙麒麟,放在桌上笑道:“这是我祖上留下的一对玉麒麟。夫人是名门世家,自然看不上眼,但我初次登门。只是我的一点心意

明月怎么会收她的东西,她把玉麒麟又推了回去,笑道:“三娘可能还不了解我们的家的规矩,朋友客人上门,要热情招待,但任何礼物都不能收,这是大将军定下的规矩,我是他妻子,当然不能违反,三娘的心意我领了,但这玉麒麟我确实不能收,望三娘谅解。”

仆固三娘又推了回来,笑道:“这不是什么礼物,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这是礼节,哪有空手上门的道理,夫人就收下做个小摆设吧!”

明月不再推回去,淡淡道:“我说了,三娘的心意领了,但东西不能收,这是我们的家规,如果三娘不拿回去,我会把它交给大将军,让大将军交还给仆固将军

仆固三娘见独孤明月不肯收她的东西,只得讪讪收回,又闲聊了几句。便起身告辞了,明月送她们出了大门,她对仆固玉笑道:“玉娘有空不妨多来坐坐

仆固三娘立刻又抓住机会。不能女儿开口,她便一连声道:“一定来!一定来!”

她又推了女儿一下,“女儿还不快答应!”

仆固玉行一礼,乖巧地答道:“我一定多来陪夫人聊天。”

两人告辞走了,明月望着他们上了马车。一直走远,她才轻轻摇了摇头,凭着女人的直觉,她觉得仆固三娘是有事而来,但她们却没有明说。自己也不好多问,这种事一般都是出在男人身上,她倒有必要晚上给丈夫说一声,至于仆固玉想找舞衣学琴之事,她便可以做主,这件事即使舞衣愿意,她也要慎重行事,不要急于答应,想到这,明月转身返回了府第。

从一大早开始,李庆安便没有能闲下来,碎叶的铸钱工匠已经铸出了银元母模,这对李庆安可是一件大事,这关系到他能不能控制大唐的货币,进而控制大唐的经济,现在安西已有存银一百万斤,按照一斤十六两来计算,那就是一千六百万两,价值一千六百万贯,正好是大唐一年的财政收入,但这还不够小他至少需要大唐三年的财政收入才能控制住朝廷。

军请看,众就是安西,匠铸造小银饼母※

王昌龄将一枚银元母模和一枚银元实物小心翼翼放在李庆安面前,

目前王昌龄是安西度支使。负责整个安西的财政,铸钱就在他的管辖范围内,这银元是他们十天前刚刚铸成,现在就等李庆安审查过关,在王昌龄身后,碎叶铸币总匠姚志有些忐忑不安地望着李庆安。

李庆安拾起眼前的银元,立刻便赞许地点了点头,他在长安只写了一封简单的快信,工匠们便充分地贯彻了他的意图,母模重约一两多,一般模子都要比实钱大一点,那也就是说,标准银元会是一两,他又拿起实物银元掂了掂,确实是一两。

银元中间无孔,正面是玉门关城墙,背面则是昆仑山脉,在山脉下是四个苍劲有力的篆体字:“安西监铸”做工非常精致,虽然不能完全和后世的银元相比,但也差不了多少了,让他不得不感慨唐朝铸造工艺水平之高。

李庆安反复端详了片刻,他用手指拈银元,对准边缘猛地一吹,立刻放在耳边,是有一点响声,但是太微弱,这不是他想要的效果,他想要的效果是“铮铮,作响。

旁边工匠姚志的心立刻悬了起来,他看出李庆安的眉头皱起来了,那就说明有些不满意,他不由求援似的向王昌龄望去,王昌龄连忙笑着解释道:“大将军,我们这小银饼的小银饼可是含银量十足,没有一丝掺假。”

李庆安却摇摇头笑道:“纯银是不错,但要想吹得响,估计也得掺一点点铜,一般十全十美都不是最佳方案。”

他又对总匠姚志道:“寿辛苦你们多试验几次,一点点加铜,要保证含银量最高的时候能吹响,而且要铮铮作响,那就是我想要的效果,至于模子就不要变更了,我很满意。”

“是!我这就试验,争取三天之内拿出结果。”

“时间倒不用急。慢慢做,再做精致一点,另外我要交代你一句。配方和工艺是最高机密,只有我们三人知道,决不能泄密出去。”

“我明白,请大将当放心!”

说完,李庆安端起茶杯慢慢地喝起茶,喝了几口茶,待姚志退下去了,李庆安这才放下茶杯,对王昌龄道:“战俘我已经释放了,但银矿还要继续挖下去,先生给我想想办法招募一批矿工。”

王昌龄想了想道:“要不然我们从移民中招募矿工,酬劳高一点,应该有人愿意去。”

“好吧!这件事就由先生来负责,包括铸银元,此事事关重大,一旦试验成功,就要大量铸造,另外还有一件事。”

“大将军请说!”

李庆安沉吟一下,便道:“庆安镇安置使韩悦是我在做河南道观察使时的旧识,当时感觉他人品和能力都不错,先生不妨替我观察一下,如果此人果真不错,我打算重用他。”

王昌龄是个实在人,心中没有什么城府,立刻欣然笑道:“那个韩悦确实不错,踏实肯干。声誉很好,是一个好官,我一定好好注意他。”

“嗯!这件事就有劳先生了。”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李庆安见王昌龄似乎有点心事,欲言又止,便笑道:“先生还有什么事不好开口吗?”

王昌龄叹了口气道:“大将军,我是想说一说废奴令之事,我觉得不太”

他有点说不下去了,李庆安瞥了他一眼,淡淡笑道:“先生反对废奴令吗?”

“不!不!不!”

王昌龄连忙摆手道:“我的本意是支持废奴令,这样可以增加安西户数,增加税赋,也可以缓解土地兼并,但大将军有没有想过,朝廷对这件事会怎么看?圣上是什么态度?那些广蓄奴隶的宗室权贵们会怎样反感大将军,这对大将军不利啊!”

李庆安默默点了点头,他何尝不知道呢?一直到一千三百年后还有包身工。他在大唐废奴,会有多少可行性?但有些事情他必须要做,不一定要彻底废除奴隶,但至少要让大部分人都能获得自由,他要将平等、自由的观念灌输给世人,就必须做一些切切实实的事情,废奴令便是切实之事,当然,他并不是想在大唐推行什么资本主义制度,他只是想提前两百年将宋朝的平民思想和市民阶层出现,让大宋的繁盛早日到来,让大唐不要再走两百年的弯路。

不过这些他不可能对王昌龄说,说了他也理解不了,李庆安便笑了笑道:“先生的担忧我理解,废奴令我并非是头脑热推出,我反复思考过其中利弊,弊端当然很明显,会遭权贵反感,会损害到他们的利益,但话又说回来,在安西推行废奴令会使大量的中原奴隶逃亡而来,会给我们带来安西最急需的人口,我会得到安西民众和军队的衷心拥护,这样就算圣上想罢免我,也不是那么容易了,这中间的利弊一比较。孰轻孰重便显而易见,请先生放心!”

王昌龄一直在想李庆安会得罪人,却没有像李庆安想的那样深。他也很清楚,废奴令推出后,李庆安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军队的中下层。无不对他拥戴异常,或者正如李庆安说的,得到中下层民众的支持。圣上确实是难以罢免他,利大于弊。想通这一点,王昌龄便不再反对了。

李庆安见天色已晚,便起身准备回家了,不料他刚走出门口,却听见一片吵嚷声传来,还隐隐夹杂着哭声,似乎是大门口生了什么事情。

李庆安走到大门口,只见大门口外停着一口棺材,数十名披麻戴孝的男女拍着棺材哀哀痛哭,几名男子正和守门的亲卫大声争论什么。

李庆安不由愣住了,这是生了什么事?今天陪外婆吃饭,老外婆今年已经九十六岁了,还头脑清楚,真的不容易啊!明天老高将踏上返程,如果能更新,字数也会少一点。如果实在来不及更,后天会补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