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人心思汉

第272章 人心思汉

周默在高都县,一待就是七日。

派往南边的哨探回报,洛阳的曹魏兵马虽然正在逐步集结,但并没有北上追击的迹象,汉军暂时是十分安全的。

而派往西边寻找赵云部的哨骑,却是迟迟未归,周默便命军队继续原地扎营,一边休整,一边继续等待赵云部的消息。

只是,大军一旦停止行动,没有补给线的致命弱点,便迅速暴露出来。

周默又陷入了补给匮乏的焦虑之中。

虽然数日前从温县司马懿老家抢了不少粮食,但没有太多的随军民夫运送粮食,光靠士兵们自己,还要携带兵器甲胄军械,能携带的粮食是十分有限的。

大军连日作战行军,体力精力都消耗极大,周默也从不吝啬,总是让士兵们尽量吃饱,所以每日消耗的粮食极多。

再加上高都县这个地方人口稀少,农田贫瘠,本地的资源大部分都被曹魏政权征税抽走,想要供给周默这支大军,非常吃力。

随军主簿张绍亲自带人去县城里花钱买粮,也是悻悻而回,没有买到很多。

对于这一点,周默倒是一点都不意外,如今兵荒马乱的,百姓朝不保夕,谁都清楚,民以食为天,尤其在这时候,存粮比铜钱珍贵,毕竟快要饿死的时候,铜钱可不能当饭吃。

关兴又提议,以借粮的名义,向百姓和富户去征集军粮,等战争平定之后,来年双倍奉还。

关兴这个提议,周默略加思索之后,也很快否决了。

汉军在本地人眼中,还是外来者,强行借粮,在他们看来,就是豪取豪夺。虽然这么做,倒是一定可以凑够军粮,但这样的军队,和盗贼也没有什么两样,不光令百姓生厌,也令周默自己生厌,周默是绝不肯为之的。

见随军粮食撑不了太久,赵云部的消息又迟迟送不回来,周默必须开始想办法筹集军粮。

他首先想到的,是整日躲在马车上昏睡的那三个老家伙,华歆,钟繇,王朗三人。

自从这三条大鱼在黄河南岸被汉军捕获之后,他们随军一路北行,渡黄河,取温县,再到翻越太行山。

一路虽然都是在马车上,周默对他们也不错,允许他们的家眷随行,所以还有人伺候着,但三人都是老胳膊老腿,半截入土的人,也扛不住日夜行军这种高强度的颠簸辛苦。

军队行军,不比寻常百姓出行,保证一定的速度那是必须的,不可能为了这三个老家伙有所妥协。

所以,自从到了高都之后,三人都是腰酸背痛,萎靡不振,整日不下马车。其中身体最为虚弱的王朗王司徒,甚至都有点食不知味,奄奄一息的意思,直休息了三四日,才稍稍好转。

“诸公名满天下,由你们出面,向本地乡贤富户们借些粮食,他们一定愿意。”

钟繇与王朗沉默不语,华歆却歪着眼道:“借倒是容易,可借了由谁来还,又如何还?”

周默道:“当然是汉军来还,战争结束,即刻归还。”

“真是说大话,若你们战败了,又当如何还粮?”

“放心吧,不会战败的。”

华歆冷笑一声:“周将军真是善良啊,毕竟你们可以直接去抢的。”

老家伙一个比一个顽固,同时个个都是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之辈,在魏国的深厚根基也注定了他们的立场,想要说服他们给汉军出面背书,看来是没什么希望了。

周默一计不成,只好再与马谡等人商量其他对策,正苦思冥想商讨之中,牙门来报,山阳公刘协求见。

刘协自从上次被周默说服之后,对周默有了相当的好感,常常主动往来。周默也逐渐发现,这位大汉天子其实是个很有头脑的人,若是在承平年代,当个中上水平的皇帝,应该不成问题。

董卓当年就是因为陈留王刘协十分聪慧,远胜其皇兄,所以废刘辨而立刘协。很显然,董卓多半是没有说谎。

唯有一点缺点,就是经过这些年的残酷磨砺,刘协已经被磨去了所有的棱角,以至于他看待任何问题,都是缺乏信心,十分消极。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他,谁经历了他的事,都可能是这般模样。所谓“朕的大清都亡了,说这些还有什么屁用!”

看到刘协进来,周默和马谡暂时停止了讨论,没想到刘协却是开门见山道:“周将军可是在为粮草发愁呢?”

周默摇头苦笑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没想到山阳公也知道了。”

刘协也笑道:“将军大军在此地驻扎多日,又迟迟不见补给送来,任谁都能看出,粮食告急啊。”

“我也是无奈啊。想了许多办法,却没有一条能够解决这燃眉之急。”

刘协道:“我本以为,将军只需像之前在温县那样,只需派几营兵马,进入高都县城,强取豪夺,便可解决粮草问题。可没想到,将军却是迟迟不肯下手。”

周默道:“温县夺的是司马家的粮食,司马懿位高权重,司马氏鱼肉乡里,已不知攫取了多少民脂民膏。夺他们的粮食,我没有负担。可这高都县城,却是十分贫穷,我调查过了,就连县中所谓富户,也不过比穷人多几亩田,多几头牛罢了,远远称不上一个富字。”

“都是普通百姓,生活本就十分艰苦了,叫我抢他们的粮食,实在是于心不忍啊。”

刘协点了点头,拱手拜道:“将军心怀天下苍生,不因为他们是魏国百姓便区别对待,实在令人敬佩,我替高都县的百姓,谢过周将军了。”

即便是已经被夺了皇位,落魄多年,但刘协言语之间,仍然视天下百姓为自己的子民。这样的话,倘若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未免显得虚伪,但从刘协嘴里说出来,却带有一种别样的真诚和悲悯。

“不用谢我。”周默道,“我深受诸葛丞相教诲,对天下百姓,都是一视同仁。我南征北战多年,我的军队,始终与民秋毫无犯,哪怕是当年被困长安,生死攸关之际,也从未劫掠过普通百姓一分一毫。”

刘协充满敬意地站了起来,再拜周默,又道:“周将军,大军一日不可无粮,我愿助伱一臂之力。”

“哦?”周默眼前一亮,问道,“山阳公有何妙计?”

刘协道:“我后宫中,有一毛美人,便是这高都县人士。其父去世之时,我曾请求曹操,免去过此县三年赋税。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但百姓淳朴善良,仍然感念我的恩德,只要我出面,他们一定会尽其所有,拿出粮食来资助军队的。”

周默道:“我也曾有过向百姓借粮的想法,但考虑此地百姓并不信任我们这支外军,借粮在他们看来,和豪夺也没有区别,所以就作罢了。但有山阳公出马,情形便大大不同,此事必然能成。”

又道:“山阳公还请告诉百姓,汉军不日即将光复并州,所借百姓粮食,一经登基在册,来日将双倍归还,绝无虚言。”

翌日,在周默等人的亲自护送之下,刘协带着毛美人,乘车来到高都县城,先去寻了毛氏的族中长辈,前往毛氏宗祠上了香。

城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听说是当年免了本县三年赋税的汉天子来了,全都聚到毛氏宗祠来了。

人们见了刘协,一个个都是激动万分,其中一些年老的长者,更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已,纷纷下跪磕头,口呼陛下。

听到陛下这样“僭越”的称呼,刘协几乎是条件反射一般,警觉地回头看了周默一眼,见周默毫无动容之色,向他示意无碍,这才欣然接受百姓的跪拜之礼,一个个将他们扶了起来。

刘协不由得回想起当年曹操在侧的情形,曹操只需轻轻一个咳嗽,都能吓得自己抖三抖。正是在曹操的阴影之下,自己才变得如此敏感多疑。

这大汉的周将军,当是真的心怀大汉,和那可恶的曹贼完全不同。

百姓视刘协宛若神明,所以借粮的事,也是水到渠成,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刘协一开口,县中贤达们便十分开心地答应下来,仿佛能为天子出力,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一个个争相发言,询问需要的数量,时间等等细节问题。

讨论半晌,事情的详细便已经敲定,各人便分领了任务,回去操办去了。

时间也已经不早,刘协便向乡贤道别,准备回营。可刚出祠堂,外面却是人山人海,把毛氏宗祠外面的石板路堵了个水泄不通。

原来,汉天子到访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在完全自发的情况下,至少上千名百姓闻讯前来,只为见汉天子一面,百姓越聚越多,竟把路也给堵了。

百姓们看到刘协出来,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在完全没有统一组织的情况下,百姓们竟集体齐齐下跪,向刘协行叩首大礼。

刘协急忙行天子空首礼,向百姓回拜。

等他抬起头来,却已经是忍不住的泪流满面。

什么是人心思汉?这就是人心思汉啊。

多年之前,在封禅台把皇帝印绶交付曹丕的那一刻,刘协早已灰心丧气,以为大汉已经彻底死了,没有人会惦记了。

可今日这一幕,却是将刘协心中的火苗重新点起,和四百年的煌煌大汉相比,曹魏哪怕武力再强大,又算的了什么呢?

回到军营,刘协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日竟彻夜无眠。

第二日,城中百姓推着独轮车,赶着牛车,给汉军送来了粮食,张绍忙得不亦乐乎,连买带借,很快就屯够了十日以上的军粮,暂时解了燃眉之急。

周默看到问题解决,心情也是十分的轻松愉快,难得能抽出时间,与马谡在营中对弈了几盘象棋。

二人一边下棋,一边对刘协昨日的表现,也是充满感慨。作为一个皇帝,刘协举手投足之间的贵气和骄傲,是与生俱来的。

面对百姓的跪拜,刘协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也是十分得体,尤其是那个空手礼,本该是天子祭天之礼,如今却向百姓,体现出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

若不是经历了半生的颠沛流离,品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刘协做不到这种程度。

虽然嘴上不明说,但两个人心里都明白,这刘协,还是比刘禅强啊。

棋下到一半,牙门忽然急匆匆来报,一进门就喊:“将军,不好了,山阳公在营中闹事,还大打出手!没人敢拦着,将军快去看一看吧!”

“什么?”周默以为自己听错了,暗自琢磨,“刚刚还在夸他呢,怎么会突然打人?”

“快带我去看看。”

事不宜迟,周默急忙撂下棋局,和马谡一道,跟随牙门将一路来到事发之地。

周默很熟悉这里,是曹魏三老的马车扎营之地。考虑到刘协和曹魏的人见面尴尬,当初在扎营之时,周默就将他们两伙人马的驻地安排地远远的,并命人严加看守,不允许他们在营中随便行动。

可是随着这几天和刘协逐渐走近,周默便放松了警惕,允许他在营中自由活动。只是没想到,他会跑到三老这边来寻衅滋事。

见到周默和马谡前来,围观的士兵们纷纷后撤,让出一条路来,周默走到近前,只见华歆坐在地上,脸颊高高肿起,狼狈不堪。他的几个庶子围在他身边保护,却也只敢防御,不敢主动动手。

再往前来,来到钟会的马车,只见身形高大的刘协正将钟繇推搡倒地,大骂道:“钟元常啊钟元常,当年在长安之时,枉我那么信任于你,却不知你早与曹贼私通款曲,骗我说曹操是大忠臣,将我骗入许昌,方有今日亡国之恨!”

钟繇却辩解道:“当年之事,我只是想救山阳公于李傕、郭汜之手。至于后面发生的事,也不是我一个小臣能左右的了的。”

“还敢狡辩。”刘协大怒,就要上前殴打钟繇。

这时,从钟繇身后的马车里面,跳下来一个约莫三四岁的黄口孺子,猛地扑到刘协的腿上,大骂道:“坏蛋,不要打我父亲!”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