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交卷

华夏古代的科举由府县自主出题,县令知府往往凭着喜好行事,常有笑话闹出,而大齐各级科举统一由皇帝召集国子监出题,开卷之前,严格保密。

出题者是由天命司从国子监的五经博士、助教、学正与学录合计三十七人中随机抽取五人,随叫随走。

这四类官都是主持一线教学的小官,知识面渊博,在学术上未必差于各部院的堂官,又有皇帝把着方向,试题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自定题至开卷的这段时间,除皇帝外,五名出题者都要被圈禁在天命司,不允许外出,更不允许对外传递消息。

种种举措,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考试的公平,也几乎杜绝了根据考官喜好去猜题的现象。

可是此刻的秦钟,却不得不猜,因为除了引申出来的明哲保身,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孔子对鲁哀公多说的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

如果把太上比作季康子,今上可视为鲁哀公,或许此题是今上告诉天下人,虽太上栈恋权势,但自己不会迁怒于三心两意的臣子们,同样的错误也不贰过,颇有点曹操烧信的意味,以表明自己的仁德。

只不过非常隐晦,毕竟要顾及天命司的态度,不能过于直白。

想到这一层,秦钟大体确定了注经思路,叫一个皇帝去谈明哲保身,不是鼓励朝臣不忠不义,划水摸鱼么?

秦钟又琢磨起了夏守谦,夏守谦的祖父是夏允彝,父亲是夏完淳,皆为忠直之辈,政治立场必然倾向皇帝,而不是退位了仍霸占权力不放的太上。

况且朝廷不会任由地方上的考官按照自己的意思批阅考卷,在下发试卷的同时,会有一份指导纲领,作为评判文章的标准。

那么,如何注解已呼之欲出了。

如果按引申义去注,合乎情理,却不符合国朝的现状,再考虑到上元县数万考生争夺一百个初试名额,出奇制胜才是正常操作。

毕竟童生试,考的是基础,没法对文采与深度做太大的要求。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秦钟深吸了口气,提笔书写,水平要控制住,不能过于深奥,那不是考童生,而是考状元,大体能达到秀才的水准就差不多了。

而且也不能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要由心而发,真心认同,否则很容易会被认为是居心叵测之徒,怕是会给夏守谦留下不好的印象,火候必须要拿捏恰当。

秦钟本身的文学造诣就极高,前世又研究过明清科举,这一写,竟挥笔如泼墨,无我无他,无常无在,写到精彩处,文思如泉涌,文气也自发的涌出,反过来助推他书写文章。

此时如有人留意的话,会发现秦钟的头顶,形成了一个文气旋涡,整个考场,也灵光点点,显然也有别的学子得了文章精妙。

笔尖唯余沙沙声,注经不能超过六百字,四百来字,秦钟一挥而就,看了看,竟觉无一字可增删,随即去看下一题。

第二题同样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秦钟挺无语的,今上得有多大的怨念,才会出这种题?

这是明摆着告诉太上,时光如流水一样消逝,您老也该颐养天年啦!

一般来说,科举的第一题最为重要,明清科举,第一题几乎定生死,主要是考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又年纪大了,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一份试卷都细读,如果第一题不符合考官的胃口,会直接扔去一边。

而大齐的科举制度虽然更加完备,可第一题最重要的习惯仍然保留了下来。

秦钟再三确认此题没有第一题那般复杂,才提笔书写。

当两题墨义答完,已是正午,秦钟仍是精力旺盛,并不需用休息,去看第三卷。

以咏梅为题赋诗一首,五言、七言、绝句不限。

试贴诗朝廷不统一出,由地方上自行掌握,秦钟暗暗摇头,搜肠刮肚。

梅兰竹菊诗是最滥,也是最难写的,这个世界麻烦的是,唐宋元明都有,抄诗词只能抄清朝,清朝是华夏历史上对人性禁锢最深的一个朝代,出彩的诗词不多。

好不容易,秦钟想到了一首,吴淇的《枯梅》,提笔书写。

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

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

之所以写这首诗,是觉得诗中的意境与国朝的政治形势极为相似,有劝谏太上激流勇退,留得风骨在人间的意味。

在秦钟想来,夏守谦是偏向于今上的,这首诗正合其味。

写完之后,秦钟认真检查草稿,主要是别字和避讳,如有修改处,先在草稿上注明,再腾往试卷。

再三检查,确认无误,秦钟一字一字的抄写起来。

自开考起,每一个时辰擂鼓一通,当秦钟腾抄完毕的时候,第三通鼓刚过,用时三个时辰,天色也过了正午。

搁现代,就是连考六个小时,这还是最基本的童生试,难怪说考场如战场,身体弱一点的都坚持不到最后,什么考到半途昏死过去,考的吐血,都是寻常事。

秦钟纵然有了剑气,通过咏叹读书灵慧渐长,却仍有种身心俱疲的感觉。

放下笔,双手撑着桌面,调整呼吸恢复精力,等等试卷自然晾干,现在不是不能交卷,而是墨迹未干,外面还飘着雨丝,干的慢,只能慢慢等。

好一会儿,头脑恢复了清明,长长吁了口气,秦钟开始观察起别的考生,以钱均最让他在意。

钱均是钱谦益的曾孙,家学渊博,文风兴旺,是个不可忽视的对手。

此时还在书写,眼神有些发直,怔怔盯着卷面,秦钟猜测,应是为第一题举棋不定,他的眼力非同寻常,细细一看,果然,别的都写了,只有第一题空着。

秦钟并非因此轻视钱均,反心神微凛,这是个强劲对手啊。

自己是读过红楼梦的,明知道今上会早晚执掌大权,仍斟酌再三,而钱均是原生土著,太上与今上之争仍未落幕,明显是纯靠才学。

值得一提的是,太上是开国皇帝,虽已百来岁了,但龙威不减,今上只是太上的孙儿,太上活活把亲儿子熬死了。

再看别人,有的写写停停,有的拧巴着脸,半晌不下笔。

少倾,确认试卷已经干透,秦钟举起了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