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和D说完就只剩下C选项啦,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大学问》究竟是怎样一本书叭】
[这名儿起的够大气]
[完全没有听过的一本书]
[看起来就很难,不知道是谁写的]
【哈哈哈,其实不是书的名字起的大气,断句应该是这样断的:大学、问。《大学问》是以问答形式展开的,全书都是“问曰”“答曰”,读起来很无聊的。】
明,1519年(正德十四年)。
王艮愤愤不平,读书是为了明理,难道书本都要像小说那样通篇以白话之文、毫无教化之言吗?
王阳明却是毫无波澜,“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1]”,封赏迟迟未到,定是朝中佞幸阻挠,他不得不沉寂一段时间了。正好趁着这段日子重新整理一下他的学问。
【这本书不是重点,重点是写了这本书的人,大家能猜到是谁吗?】
[盲猜一个黄宗羲]
[肯定不是李贽,写《大学》的书绝对不是这位离经叛道的狂人写的。]
[邱濬和王夫之也不是]
[我猜顾炎武吧]
[是不是王阳明啊]
【我看到有正确答案出现咯,是的,就是王阳明!那个格竹隔了七天七夜饿晕过去的狂人。】
[还有龙场悟道!]
[他还平定了宁王叛乱!]
[允文允武有没有]
[我宣布,明朝唯一能和我于谦男神比肩的人就是他!]
明,1450年(景泰元年)。
朱祁钰兴奋地拍起了手,他的于太保又被天幕夸奖了。他热切地对于谦说:“也不知那王守仁是怎样的风姿,竟能比肩太保。”
于谦谦虚道:“皇上谬赞了,臣只是一腔孤勇,远没有王阳明般的才智,如若生在同一时代,他定比臣成就高远。”
朱祁钰不乐意听这些话,在他眼中于太保就是最厉害的。
于谦笑笑没再否认,他猜,王阳明继朱熹以后的又一位圣人。
明,1494年(弘治七年)。
小年轻王守仁可激动了,放下手中的书噔噔噔一溜烟儿跑到了父亲王华的书房:“爹,你还说我不行,看我以后多厉害呀!”
王华捏着鼻子教训儿子:“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你先考上进士再说!不入官场,看你拿什么平定叛乱。”
王守仁振振有词:“朝廷难道不会提前准备吗?天幕已经透露出宁王会叛乱了,哪里还轮得到我呢?”
王华一顿,都怪儿子太气人,他都没有想到这一点,将儿子赶到门外,急匆匆换了官袍进宫去了。
【看来大家都对他很熟悉啊,其实我在高中课本上第一次看到这个人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十三香成精了?】
[王守义十三香,人人都知道啊。]
[在我家厨房里放着呢]
[跨越几百年的孪生兄弟吧,有没有可能王守仁的兄弟就叫义礼智信呀!]
[我去搜了一下,他有三个弟弟分别是王守俭王守文王守章,他爹起名不入俗流!搁我我就顺着起名叫王守义王守礼了,也怪好听的]
[可能他爹怕生不够或生超了吧,那得多难受啊]
[有道理,强迫症患者]
【看来十三香受害者不止我一个人,王守仁和王守义是真的什么关系都没有。王守仁,字伯安,家是浙江余姚的,曾经在余姚的阳明洞隐居,所以叫他王伯安、王余姚、王阳明都没有问题。】
【刚才不是说他格竹没格出成果反而把自己饿晕了吗?这个一心成圣的小伙子就对朱熹的格物理论产生了怀疑,跑去发展陆九渊的学说了。】
[从客观唯心到主观唯心,错的更离谱了]
[思想嘛,就是要天马行空]
[可是王阳明就是凭借他的思想留名青史了]
[对呀,成圣了嘛]
明,1494年(弘治七年)。
王华突然不大想进宫了,他已经能想象得到那群同僚们戏谑地调侃嘴脸了。
王守仁却是异常兴奋,他真的能够实现远大目标诶!至于天幕说的理论错误又有什么关系?他还年轻,还没形成体系的学问呢!
【也不算错误吧,人文社科的东西不能和严谨的理工科研究混合在一起,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在当今都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只注重发展科技而不注重道德后果不堪设想,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标准。】
【王守仁的主要思想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宗旨在于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善义防患于未然。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伦理纲常是人们心中固有的先验的良知,要到心中体会将先天的两只辅助实践,外化于心外的事物[2]。】
[好有道理的样子]
[要不是学过哲学,我肯定会妥妥的相信。]
[快跟着我念,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产生意识,先行后知!]
[我知道这个,陶行知原来的名字是陶知行!]
【大家的知识好渊博呀!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陶行知名字的典故。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就是这些, 他的主要著作是《王文成公全书》,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他曾经在贵州、江西、浙江等地讲学,《王文成公全书》和《论语》有那么一点点像,是他的门徒编纂而成的。所以除了王伯安、王余姚、王阳明外,我们还可以称呼王守仁为王文成。 】
明,1450年(景泰元年)。
朱祁钰皱了皱眉,王守仁如此功高,文成武治皆能,怎会只得一个文成作为谥号?他必定要给于太保文正的。
明,1494年(弘治七年)。
王守仁有一点点小失落,但很快就振作起来,王文成又不是他,他一定能比王文成做得更好。
明,1519年(正德十四年)。
王守仁无悲无喜,他对朝廷失望了太多次,文成已经比他想象得好多了。
王艮想要说些什么,却终究没有开口,他还一直跟在老师身旁,怎么会不知道朝廷的态度?
【王守仁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圣人,他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妥妥的斜杠少年、业界大拿。可惜的是他的学说不被国内主流认可几经打压,在明朝后期才广为流行,有了取代程朱理学的趋势,然而又被清朝禁止,在清末有很多文人都不知道王阳明是谁。隔壁樱花国非常推崇王阳明的思想,王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樱花国的发展[3]。】
[清朝垃圾玩意儿]
[好东西都让别人学走了]
[樱花国真是吃饱了骂娘,学了我们的东西还来打我们]
[想到那些被残忍伤害的无辜百姓和牺牲的战士,我就想破口大骂!]
清,1685年(康熙二十八年)。
玄烨气得摔了桌上的茶盏,他能不知道王阳明的学说好吗?天幕说也不说完整,讲一些不重要的不知所谓的东西,说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帝制,怎么不说王阳明认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对大清的统治没有任何好处呢?
就像天幕所说的那样,黄宗羲、顾炎武、王夫的学说太过先进,只要稍加压制就不会产生扩大影响,但王阳明的学说才是钝刀子磨肉,可怕至极,潜移默化让愚民对皇朝统治产生质疑。那屡拒朝廷对“博学鸿儒”的诏征、宁死不仕的孙奇逢、李颙、黄宗羲等老不死不都是阳明心学的支持者和传人吗?[4]
可如今已经由不得他了,据传来的消息,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的百姓都能看到天幕,王阳明真真变成了天下闻名。既然以后没有皇帝,那便随他去吧,不过还是要加以限制为好。
其他朝代的武德充沛的皇帝们如嬴政、刘彻、李世民,看着刚刚绘制出来的比较粗糙的未来的大公鸡地图,找到了樱花国的位置,然后各自不同程度的生气,小小倭国得志便猖狂!总得腾出手来收拾一番。
为您提供大神 向学者 的《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最快更新
第 15 章 免费阅读.[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