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泰坦尼克男主角

在拍摄《泰坦尼克》的同时,还有一部纪录片在逐光立项了。

既是想蹭一波《泰坦尼克》上映后的热度,也是想借这个机会去揭露泰坦尼克号掩盖一百年的真相。

——船上的六个华夏人是如何生还的?他们在泰坦尼克号事件的前后又遭遇了什么?

因为西方媒体刻意抹去了这段故事,导致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小组进行得困难重重,他们需要在几个国家的20多个城市来回奔波,去慢慢寻访这六个华人劳工的足迹。

他们就像历史河水中六颗不起眼的石子,想要打捞起来实在太困难了。

这部纪录片就像是侦探小说一样,抽丝剥茧,一点点地从历史的痕迹中还原真相。

和这场20世纪最大的海难并行的,是无数华人劳工的血泪史,同样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可能没有人在乎这渺小的六个人,但真相本身就有自已的力量。

它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力的女儿。

就像《国家宝藏》不需要煽情一样,放在那里就会自然而然地打动人心。

卡梅隆在电影中给了一些镜头,但迫于政治正确的压力,最终的上映版本全部删掉了。

在英美媒体的舆论大战之后,他们达成了一致,一边赞扬上流社会富翁们的绅士精神和船长乐手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敬业,一边把矛头指向指向中国人转移视线。

这套公关手法现在看起来都挺眼熟。

福岛50死士差不多也是这么个洗地思路,重要的不是找到责任人,而是先编点吸睛的意林风故事。

《泰坦尼克号》电影恐怕也是不想惹麻烦,最终选择和主流媒体保持一致。

他们说“老幼妇孺”最后都获救了,那这类人群遇难的镜头全都得去掉。

他们说“中国人靠不光彩的手段生还”,涉及到华人的镜头基本也全删了。

总之,必须要和英美媒体的宣传口径一模一样,在这场大灾难上体现出高贵的盎格鲁撒克逊精神。

在平行世界的蓝星,时飞鸿和林夏可没有什么替昂撒系媒体擦屁股的爱好,爱咋咋地,反正除了男女主相关的虚构人物,其他基本就按真实记载来拍。

时飞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泰坦尼克号,团队里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历史专家。

《泰坦尼克号》最打动人心都除了爱情,还有船上的每一个人面对绝境时的人性。

哪怕是龙套演员,他们什么时候上船,最后的结局什么,基本都有一个完整的设定。

因为船上人太多,需要大量的群众演员,她们尽力去还原了能查到史料的每一个人,包括六名华夏劳工的活动轨迹。

在计划表中,每次拍摄动辄就要指挥几百位群众演员拍摄,他们的表演和吃喝拉撒怎么处理,都需要花很大精力去安排。

这部电影经过她们的手,和地球上的那一部必然有很多不同,林夏也拿不准《泰坦尼克》是否还能像原来一样伟大,但也只能尽力去做。

这部电影光筹备就花了一年的时间,各种工作实在太多,搭建大船和拍摄场地、手工搓了几乎所有的道具、历史资料的考据,还有演员的选择……

对这种大投资电影来说,只要票房失利,无论是不是演员的原因,都会背上票房毒药的名声,即使是巨星,也经不住几次打击。

但演员们对这种大制作同样趋之若鹜。

林夏带资进组,自已拉了一大半投资,除去女主角,她已经是这部电影实际上的制片人。

只是她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从逐光要了一个电影部的人代替她做事,作为制片方的代表。

她不需要制片人这个名头去镀金,更不需要站在台前去亲自处理一系列的谈判和利益冲突,只需要把方向定好,自然有人帮她唱白脸。

而其他演员都由试镜决定,哪怕是那些巨星。

只是到他们这个位置,已经不需要和其他人一起挤来挤去了,基本都是私下邀约、私下完成。

男主角选角和《剧院魅影》一样,同样花了一番功夫。

杰克这个角色要有足够的英俊和一些够用的演技。

他是露丝的光,需要足够的阳光才能让剧情合情合理。

巅峰时期的小李子就拥有球草级别的颜值,只是从那之后就开始致力于把自已往糙里整。

曾经合作过的安东尼这次她们不考虑,他自带一丝阴郁的气质,更适合去演亦正亦邪的角色,或者干脆演反派。

要是让他阳光一笑,感觉下一秒就要拿出电锯开始走向恐怖风了……

时飞鸿先是联系了克里斯·卡明,作为商业片出身的巨星,他在蓝星拥有足够的人气

只是被对方的经纪人毫不客气地直接拒绝。

他作为一线巨星,不愁片约,而且正在转型,除非是那种会受到奥斯卡青睐的文艺片,普通的商业爱情电影不会再接。

在前不久颁奖的奥斯卡上,《剧院魅影》也只是拿到了音乐、道具和摄影的奖项,虽然彻底洗刷了时飞鸿之前金酸莓的酸味,但这份履历对他来说就不够了。

哪怕《泰坦尼克》的投资再大,他又不缺钱,一两个奖项的提名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

更何况他还接下了另一部史诗电影《阿喀琉斯》,作为唯一男主角和投资人,他对这部电影信心十足,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林夏在《泰坦尼克》的地位相似。

毫无疑问,在《泰坦尼克》里,他再能投也比不过徒手拉来两个多亿的林夏。

被拒绝之后,时飞鸿退而求其次,邀请了亚伦·利斯特。

试镜期间,ICA也给过时飞鸿和林夏一些推荐的演员。

在电影领域,他们更加专业,曾经还用台前幕后全ICA阵容,完成过一整部电影,在各个环节都有合适的人,他们就像人型大数据一样,负责推荐和资源置换。

只是时飞鸿不太喜欢和这种高度商业化和流程化的公司打交道,只是回复让这些人统一来试镜。

在看到亚伦·利斯特的一瞬间,导演时飞鸿和包括林夏在内的制片方交换了一个眼神。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