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书院,藏书楼。
此时,一层的书案上正堆放着一沓文章。
一名老者正坐在案前,一张张整理着,时不时提笔标注一二。
他看起来约五六十岁,瘦弱矮小,背稍有一点驼曲,蓄着白色山羊胡,典型的老学究模样。
他就是这里的管事—赵庸。
也是那个被二师兄陆离坑到晚节不保的赵夫子。
“这篇虽然文笔稚嫩,但胜在观点新奇,恩...就收录在副册吧。”
“这篇文笔倒是不错,就是用词戾气太重,退回去修改。”
赵夫子每看完一篇,就要自言自语地点评几句,然后将内容记录下来。
他这是在编撰本月的文集。
这是书院的传统,每到月末时会搜集弟子们的文章,经过筛选后,附上评语,编撰成册供大家研读。
这一来可以加强弟子间的交流,避免闭门造车。
二来双方皆可因此获得大量文气。
一石二鸟。
赵夫子现在就干着文章初选的工作。
他虽没有修行,但一生读书无数,在弟子间威望极高。
由他先选出一部分,再由书院数名大儒一起从中挑选十篇。
正册三篇,副册七篇,交由亚圣拍板。
赵夫子伸了伸腰,揉了揉眼睛,轻叹道:
“已经数月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出现了。”
“弟子们的写作的功力有所提升,但思维也在渐渐固化。”
“长此以往,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呀...”
他想着,伸手又拿起一篇,刚看了数行,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在写些什么?故弄玄虚,狗屁不通!”
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他耐着性子继续读了下去。
一刻钟后,他若有所思,提笔梳理起书中的内容。
两刻钟后,他放下了笔,彻底呆住不动了。
三刻钟后,他红着眼,粗暴地在那一沓文章中翻找起来。
半个时辰后,桌上的文章被翻落地七七八八,只有三篇被挑了出来。
赵夫子再次陷入了“看-思-呆”的循环中。
......
次日清晨,藏书楼门外。
一名书院弟子敲了敲门,恭敬地说道:
“赵夫子,其他几位先生让我来问问本月的文章挑选好了吗?”
楼内寂静无声。
“赵夫子?您在吗?”
见里面仍然没回应,那弟子的心突然紧张起来,赵夫子年事已高,又不曾修行,不会出什么事了吧?
就在他想着要不要破门而入的时候,楼门被粗暴地拉开了。
赵夫子衣衫发丝都有些凌乱,似乎是一夜没睡觉的样子,但他此刻的脸上却带着亢奋,红着眼睛盯着自己。
“赵夫子,弟子来取本月的文章...”
“不用了...”赵庸出言拒绝,提步走出了门,“我亲自去送!”
......
陈明是一名书院弟子。
他家学渊源,自幼便接受名师指导。
饱读诗书的他在三年前成功考入了书院,拜在了一名大儒的门下。
并在短短一年内,就凝结文胆成功,可谓是天之骄子。
他虽天赋,家世都高出同窗不少,但待人亲厚,行事说话时没有一点架子们,深受师兄弟喜爱。
除了那些亚圣的亲传弟子外,他已隐隐有成为年轻一辈中第一人之势。
陈明正在朝文华殿走去,今天是书院发放文集的日子。
自从三年前入门以来,每逢这日,上午读文集,下午在文会上与同窗交流心得就成了他的一个习惯。
月月如此,从未间断。
这时,侧后方走来了数人,向他热情地打了个招呼:“陈师兄,我们有些事想向您请教,大家一同前往文华殿可好?”
陈明笑着答应下来,一路上与师弟们交流学业,有问必答。
一名师弟笑着问道:
“陈师兄这次可有文章问世?”
陈明点点头,其他几人一见,也顿时来了兴趣。
“陈师兄上月在正册发表的那篇《落花赋》,文笔也好,寓意也佳,读起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呐!”
“对对,还有上上个月的那篇《秋辞》,虽然只是收录在副册,可水平也远超我等。”
“那是,陈师兄是什么人,一年内有三篇文章上了正册,七篇上了副册,当属近年来我书院第一人。”
陈明笑着摆了摆手,谦虚地说道:“都是各位师兄弟抬爱罢了。”
聊着聊着,众人走到了大殿旁。
怎么回事?今日殿前的情景为何有些诡异?
以往大家领了文集后便会自行离去,今日怎么都站在原地,当众看了起来。
“这位师兄,你们这是在做什么?为何不拿回去慢慢品读呢?”
那人闻言,刚想解释,随后看到了队伍中的陈明,苦笑着将册子递了过来:“你们自己看看就知道了。”
陈明听闻,面带疑惑地接过,打开一看。
正册第一篇:《基础遗传学》
作者:叶安
你知道为何子女与父母的面容有七分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吗?
你知道为何风疾之症会在一个家族中频繁出现吗?
你知道狮与虎的后代为何往往都早夭吗?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一个名叫“基因”的东西讲起。
......
陈明初看时十分疑惑,这文笔似乎也太过直白了...
可随后,他便陷入了沉思。
在师弟们惊讶的目光中,一缕精纯的文气出现在了他的周围,在空中盘旋片刻后就飘走了。
陈明收心神拢,翻开了下一页。
正册第二篇:《基础流体力学》
作者:叶安
你知道水中的鱼为何大多是梭形吗?
你知道大型鸟妖的翅膀为何都是前窄后宽吗?
你知道为何御锤,御斧时的飞行速度要比御剑慢吗?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解释何为流体开始。
......
陈明:疑惑→沉思→产生文气→收心神拢→翻到下一页
正册第三篇:《基础概率学》
作者:叶安
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我将其称之为“甲”。
这个事件不发生的可能性,就叫做“乙”。
......
陈明沉默无言,看向了亚圣对这三篇文章的评语,只有短短四个字。
“圣人之言。”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