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李渊是这场政变的受害者。
因为这场政变,他被迫下台,当了太上皇。
但是,不得不说,李渊又对这场政变负有极大的责任。
正是因为他没有控制好局面,才造成这一场惨剧的发生。
李渊没有巩固东宫太子的地位。
东宫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未来。
太子稳定,则朝廷稳定。
太子不确定,则朝中大臣必然为了将来自身的利益,在皇帝的诸皇子中选择依附,从而造成朝廷的动荡不安。
李渊其实已经确定了太子人选,就是李建成。
但是,虽然确定了太子人选,却并没有巩固太子的地位。
从史料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渊至少三次对李世民说,想要传位给他。
因为这些史料都是经过后来李世民篡改的,所以我们并不确定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有多大。
不过,无风不起浪,肯定李渊表达过对李建成的不满,表达过想把皇位传位李世民的意思。
否则的话,李建成也不会那样着急上火,一定要把李世民搞掉。
李渊如果不喜欢李建成,想改立李世民为太子,那就应该趁早决定。
绝对不能一边选定李建成为太子,一边对李世民说,想把太子之位传给他。
这样做,不是人为地制造儿子们的矛盾吗?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而且,李渊没有限制秦王李世民的权力。
如果李渊想清楚了,太子之位就由李建成来担当,不替换成别人。
那么,他就必须赶紧限制李世民的权力。
皇权社会,是一个皇帝权力独大的社会。
凡是皇帝权力独大的,凡是皇帝实行独裁统治的,社会反而显得很安定。
若是权力分散了,必然引起动荡不安。
所以,一般皇帝在选定东宫太子后,都会限制其他皇子的权力,让其他皇子无论如何要效忠太子。
但是,李渊在确定李建成为太子的时候,却并没有限制李世民的权力。
李世民的权力无比大。
一方面,他手握兵权,军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由他掌控调度。另一方面,他手握人权。
天下的有能力的人才,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
连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发现了这一点,无论如何,要把房玄龄等文官以及尉迟恭等武官从李世民身边调开。
李渊竟然没有发现这一点。
如果李渊觉得李世民的权力无法撼动,那么他就应该尽快换太子,把太子之位让李世民来当。
否则的话,越往后拖,危险越大。
最后,李渊还没有处理临场事变的能力。
以上说的,是“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的一些预防事情。
当李世民准备制造事变,向李渊告状,说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的妃子们有荒唐事情的时候。
李渊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李世民设的一个局,目的是要引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杀掉他们。
这是他不敏感的表现,当然了,不敏感不能完全怪罪李渊。
但是李渊对李世民告状的处理,就显得很不成熟,很荒唐。
他当时是准备在第二天,把一帮老臣叫到身边,同时把他的三个儿子也叫到身边,让他们当面对质。
李建成兄弟和李渊妃子有不正当事情,怎么能在老臣面前对质呢?这不是显得很可笑吗?
也许,李渊本来的意思不是对质,而是想调解三个儿子的关系。
但是,明知道三个儿子已经势若水火,还怎么调解呢?
李渊完全没有把自己的角色转变过来,还是以一个父亲的角色来处理家庭琐事,不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角色来处理国家大事。
这样做,怎么会不出问题呢?
总之,李渊因为政治水平低,事前没预案,事后没应对措施。
最终“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他完全失控,完全落入了李世民的节奏中,造成了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悲剧。
而想要解决太子府和秦王府的矛盾,只能让一方彻底消失。
问题是,李渊虽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可也是一位仁慈的父亲,他无法做出人生中最残酷的抉择,所以只能选择坐视不理,任由事态的恶化。
说白了,所有的恶果,全由李渊一人来承担。
李渊有自己的不幸,因为他丢失了皇位和尊严。
李渊也有自己的大幸,因为他练就了隐忍退让的大智慧,最终能够和李世民和平相处,得以善终。
事实上,李渊最大的幸运就是,李世民是一位出色的继承人,他继往开来,让大唐帝国在世界历史上辉煌无比,大放异彩。
历史已经远去,昔日的帝王已经化为一抔尘土,纷繁复杂的历史纠葛也都烟消云散,雁过无痕,留下的唯有古人的智慧,今人的感悟,仅此而已。
李渊在61岁时将皇位让与李世民,其后,他作了9年的太上皇。
从史书记载看,李渊的这9年,感受应当是非常复杂的。
一方面,李世民对他并不太好,李渊受过不少委屈。
另一方面,他又亲眼见证自己开创的帝国,被李世民带入盛世。
逍遥岁月,正是李渊想作的。
虽然其光芒为儿子李世民所掩盖,但作为创业之主,李渊的才能、雄心都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无论是否出于本心,地位既然已经禅让出去,就要自觉退出礼仪之外的所有政治生活。
李渊作太上皇的9年,没有参与任何政治事务,是真的想要“逍遥晚岁”。
然而,逍遥晚岁,气是没少受气。
李渊退位之初,还是居住在太极宫,李世民则仍在东宫处理朝政。
贞观四年,李渊被迫让出太极宫,搬去了大安宫。
史书没有直接记载李渊在大安宫过得好不好。
但是,贞观六年,马周的一封奏疏,则表明了李渊过得真不好。
马周提到,大安宫在宫城右,“墙宇门阙,方紫极为卑小”。
而且在宫外,这让朝见的藩夷,四方来人看起来都不好。
而且,唐太宗热天会去九成宫避暑,太上皇却留在热处。
马周旋即以“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为本”,直接替李渊鸣不平,表示李世民在孝上有所亏欠。
李世民有容人之量,纳谏之度,并逐步开始有意识缓解父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