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建安二十二年五月的河西叛乱将注定是一场悲剧,赵云率四万五千大军杀入张掖,在张掖城下与五万羌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结局并不出人意料,汉军仅仅用一个时辰便击溃了五万羌军,两翼酒泉羌军的败逃引发了羌军的全线溃败,汉军衔尾追杀,一直杀出去三十余里,杀得羌军尸横遍野,投降者不计其数,马超身负重伤,带着千余亲卫逃进了大斗拔谷,向河湟逃去。
这一战全歼了羌军主力,所有贵族酋长都在战前战后死伤殆尽,河西羌人从此元气大伤,再无分裂自立之心,纷纷臣服于汉国,归籍为汉国之民。
由于各部落青壮男子在战争中死伤惨重,很多部落由此消失,牧民纷纷转为依靠官府,很多牧民转为农耕定居,河西渐渐变成了半牧半农的社会,汉国随即在河西设立群牧监,专门牧马养牛羊,供济中原。
马超率领千余残军在大斗拔谷内一路奔逃,奔出百余里才渐渐停下,这时,马超伤势极重,无法再骑马,亲卫们找到一处休息之地,给主帅包扎疗伤。
此时马超已经知道大斗拔谷被庞德率军截断,他临时休息之地位于一座山岗上,四周已被汉军团团包围,他们根本无法突围,但马超还抱着一线希望,希望庞德放自己一马,使他能够逃去青海。
他让一名亲卫带着自己的佩剑去见庞德求情,庞德距离马超疗伤之地只相隔两里,他令副将冷苞率军包围了马超,自己却不肯露面。
在一座大帐内,庞德坐在火堆旁沉默不语,尽管现在是五月,但大斗拔谷内的气候多变,盛夏降雪也并不罕见,此时已至黄昏,气温较冷,须烤火取暖。
庞德心事重重,他一向是重情重义之人,马超是他的故主,昔日对他厚待,视他为左膀右臂,尤其马腾更是对他有养育之恩,使他难以忘记旧情。
但汉王却信任于他,把关键的大斗拔谷让他来镇守,这无疑是对他的最大信任,也是对他的考验,他不可能背叛汉王,背叛信义,况且,就算他放马超走,他手下的将士也未必答应。(.)
这让庞德心中纠结,难以决断,他也暗暗后悔,早知道他就不该主动申请这个任务,让自己置身事外,或许他就不会这样煎熬了。
这时,一名亲兵在帐外禀报:“启禀将军,马超派人来求见。”
庞德想说不见,但犹豫片刻,又点了点头,“让他进来!”
片刻,一名士兵被领进了大帐,士兵跪下并高高举起宝剑,泣道:“我家王爷身负重伤,恳请将军看在昔日情分,救他一命!”
士兵手中的宝剑正是当年庞德送给马超,睹物思情,庞德又动了旧念,但士兵却称马超为王爷,顿时又令庞德勃然大怒,心中刚刚升起的旧情顿时无影无踪,他怒斥道:“给我闭嘴!这里没有什么王爷,滚出去!”
士兵自知失言,拼命磕头道:“是小人妄言,马将军早已不敢称王,将军息怒!”
庞德将一口怒气压在心中,缓缓道:“有因必有果,他落到今天这一步,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汉王殿下恩待于他,他却不思报恩,反而背叛,他走出这一步,就注定了他今天的下场,我不会救他,他既为大丈夫,就该承担一切后果,你转告他,我是重义之人,也是忠诚之将,他如果还有一点良心,就不要再陷我于不义。”
士兵再三哀求,庞德坚决不肯答应,这时,他清醒过来,如果他今天放了马超,他非但不是报恩,反而会将自己陷入不忠不义的境地,他原本有些动摇的心思也变得坚定起来。
士兵见庞德坚决不肯答应,只得含泪告辞,庞德又叫住了他,命人拿一些伤药,并送一顶帐篷给他,让他带回去给马超,士兵千恩万谢去了。(.无弹窗广告)
入夜,气温骤降,谷内下起了鹅毛大雪,汉军士兵熬不住寒冷,纷纷点起火堆御寒,山顶也被大雪覆盖,将马超和他的手下困在山上。
这时,马超粮食已尽,士兵们只得杀马充饥,士兵四处去寻找木柴,不少士兵被冻死在山上。
马超躺在帐篷内,他伤口已经发炎,流出了脓血,恶臭扑鼻,整个身体虚弱之极,在严寒的侵袭下,马超已到了弥留之际。
半夜,他用鲜血写一封忏悔信,恳求刘璟看在他参与破匈奴的份上,饶恕他儿子的性命,天快亮时,守卫他在身边的亲兵只听他喃喃自语,“早知今天,又何必当初!”
士兵再看马超,发现他已经咽了气,一代枭雄马超就这样死在了大斗拔谷内。
........
五月下旬,赵云率领大军凯旋回京,刘璟亲自在长安城外举行仪式,欢迎远征河西的将士归来,并厚赏三军,加封赵云为左将军,翼县侯,赏彩缎万匹,黄金五千两,赵云再三推辞不掉,便将黄金和彩缎分赏给部下将士,自己不受一,将士们一片欢呼,对赵云充满了感激。
刘璟随即任命马岱为河西左都督,率八千军镇守敦煌和酒泉,又任命吴兰为河西右都督,率六千军守武威和张掖,又任命李等数十名太守县令,前往河西就职。
河西需要时间来慢慢整合并且疗伤,但对于汉国而言,这毕竟不是汉国的主流,它就像大江的一条支流,在短暂吸引人目光后,便又渐渐被人遗忘。
汉国的主流是休养生息,恢复因合肥大战而耗尽的国力,需要粮食的增加和人民安定,军队也需要休息调整。
尽管民间是稳定和休养,但汉国的官场却有不少变化,首先是江淮地区和河西地区任命了大量官吏,进行了很大的职务调整。
其次是长安朝廷的变化,原来的汉王秘书监改为中书省,庞统出任左中书令,襄阳太守董允出任中书左丞,蜀郡太守费祎出任中书右丞。
而负责审核政令的侍中寺改名为门下省,由法正出任侍中,但法正目前在江淮恢复合肥经济,所以依旧由尹默暂代侍中之职。
平章台改名为尚书省,下辖六部,除了原有的吏、民、兵、刑、工五部外,又增加了礼部,由原武威太守杜畿出任第一任礼部尚书。
但这些只是部门名称的变化,官员们更感兴趣的却是权力的变化,原本汉国政务中枢由五相一侍中组成,徐庶、蒋琬、董和、司马懿和费观为五相,侍中为尹默,但他们掌权已经多年,渐渐要到了替换和交接权力之时。
更重要是,这五相是为平衡各地域而产生,像徐庶代表刘璟嫡系,蒋琬代表荆州,董和代表巴蜀的东州士,司马懿代表关中三辅,而费观则代表巴蜀。
这在刘璟刚刚夺取益州时,确实有必要这样平衡权力,但随着时间推移,汉国已在长安定都数年,这种狭隘的地域平衡就没有必要再延续了。
所以这次权力框架的改革使权力分配到了改变的时候,庞统、法正和杜畿进入了权力中枢,这就意味着五相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了,或者是权力再分配。
这便使得长安的官场变得微妙起来,再加上科举将在两个月后举行,这两件事便成为长安,乃至整个汉国关注的焦点。
夜晚,贾诩和平常一样在书房里看书,由于贾诩年事已高,他已不再参与政务和军师,只出任刘璟的幕僚,被汉国官场称为阁老,在汉国地位崇高,而且刘璟待他不薄,他的长子贾穆和贾访被封为太守或者郡丞,而三子贾玑则封为吏部从事,负责各县县令的考评,颇有一点实权。
贾诩也心满意足,只希望能平平静静安度晚年,走完最后的人生历程。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只听儿子贾玑在门外道:“父亲休息了吗?”
“有什么事就进来!”
贾玑快步走进房间,跪下行一礼,“孩儿拜访父亲大人!”
贾诩很了解儿子,他一般不会来打扰自己,尤其晚上更不会来打扰自己休息,如果他过来,那一定要什么要紧事,贾诩放下书笑问道:“吾儿有什么事吗?”
贾玑犹豫半晌道:“孩儿遇到一点麻烦事,想请示父亲。”
贾诩见儿子手上有一个盒子,便问道:“什么麻烦事?”
贾玑将盒子放在父亲面前,慢慢打开,顿时光彩夺目,贾诩的眼睛顿时眯了起来,盒子里竟然是数十颗明珠,颗颗饱满圆润,都是极上珠,他不露声色问道:“这是何意?”
“父亲,这是今天下午长安百宝斋大掌柜亲自送给孩儿。”
贾诩不由冷笑一声,“你是要和他结亲吗?他居然送这么贵重的聘礼。”
贾诩久历人世,这数十颗明珠至少价值千金,别人自然不会无缘无故送来,必有所求,贾玑叹了口气,“父亲所有不知,百宝斋的后台其实是费家,成都百宝斋就是费家的产业。”
贾诩当然知道百宝斋的后台是费家,尽管低调,但实际却是天下第一大珠宝铺,成都、长安、武昌、吴县、许昌和邺都都有店铺,专做上珠宝。
他们送这么贵重的礼物给儿子,莫非是想让儿子关照费家子弟?
贾玑咬一下嘴唇,半晌才低声道:“这其实只是一小部分,孩儿明白他们的意思,这些明珠并不是送给孩儿,而是送给父亲。”
“送给我?”
贾诩一下子愣住了,笑道:“送给我做什么,难道他们是可怜我的陪葬太寒酸,送我去填棺材吗?”
“父亲,孩儿猜想,这其实是费尚书送给父亲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