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科考

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今年仍然在京都举办,这次科举比起去年的,考生会更多。

就是比起往年参加科举的人,都要多很多。

原因是两国合并之后第一次正式的官员选拔,加上皇上放宽了报考条件。

以前商人及其三代是不可参加科考,为奴者后代皆不可参加科考。

皇上把这两项取消了,所以今年的科考至少是去年的两倍。

虽然去年也是放宽了这些条件的,但由于去年是恩科,许多人都没有准备。

今年是正常的考试,考生们准备充足,自然人就多了。

今年的科考,考场布置交给了阁老和靖王,按照上次的要求布置,考题当天由他亲自书写。

只是这次必须是两个月再公布成绩了。

不然就是他不吃不喝也阅不完试卷。

轻叹一口气,皇甫宸轩看着桌上那一堆奏折,真心觉得皇帝不是人做的。

认命的坐回原来的椅子上,继续工作。

等国商会人员补充进去,商业规模形成,励国的经济会更上一层楼。

科举结束之后,要正式推行简体字了,而且从一般的学院开始,都要统一使用朝廷出版的教材,在朝廷备案过的书院都可以免费领到教材,这部分的教材由内阁和翰林院共同编写,最终由育才司审核印刷,并发放到各所学院。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从头来学,只是针对新入学的学生实行新的政策,对于已经上过学的只要求会认、会写简体字就行了。

皇上要求不仅仅是仁、义、礼、智、信,还得把常识、算数、体育也加进去,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想将来出了连五谷都不分的官员,也不想有跑起步来就要死要活的孱弱官员。

之后的科举要加入这些内容的考试。

碳笔的制作技术基本上已经掌握,等过段时间熟练了就能批量生产。

玻璃的制造过于缓慢,原材料的运输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总体说来成本昂贵,要批量生产还需要一段时间。完整内容

印刷的模具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工部还多做了几套以备不时之需。

排水系统和水车的事交给了菱王,他带着工部的人四处探索,稳重求进。

菱王自小跟随浮生大师游历,闲散惯了,虽然任务重,但也可以边游玩边办事,这事交给他最适合不过了。

去年凌儿捐出很多种粮,加上献给父皇的那部分,今年励国有一半的土地种的都是新种粮,他已经让梁王带着户部的人去南方看看收成。

原本按他的意思,要全部的土地都种上新粮的,可是一来明面上的种粮不够,二来大臣们认为太冒险,也就作罢了。

他之所以相信新种粮的收获,是因为他亲眼见过,但是大臣们没见过,有顾虑是很正常的,相信过了今年,就不会有这样的顾虑了。

他已经收到摘星楼的消息,说今年的粮食收成至少是往年的三倍,他要派人去亲眼见证一下。

三倍,很好,虽然和预期差了不少,但至少军粮不愁了。

太上皇也没想到,他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几兄弟齐心协力,为励国的发展而努力,他很是欣慰。

皇甫宸轩继位后,册封了三皇子为靖王,四皇子为梁王,五皇子为恒王,六皇子为菱王,七皇子为朔王,分别指派了一些活,没有让他们闲着。

还好这几兄弟都是有点才干的,不然以皇甫宸轩的性格肯定不会任由谁尸位素餐的。

原本科举结束后,林老先生是要举办一场文坛会的,可是皇甫宸轩邀请他一同参详考生试卷。

盛情难却,只好把文坛会推迟到放榜之后。

这些学子大部分都会留在京都等待放榜,倒也不是很急。

离开朝堂很多年了,如今又坐在这大殿,林老心中感慨万千。

太上皇、皇上和这些大臣们对待他也很是客气和体谅。

看着堆砌如山的试卷,林老心里也是很高兴的,这些学子都是朝廷未来的栋梁,曾几何时,励国有过这般盛况。

而且这种阅卷方式也很好,避免了一些不该出现的情面分。

看皇甫宸轩认真阅卷的样子,林老对这个孙女婿是越发满意。

正如皇甫宸轩所料,这次科举,比上次收获更甚,就连言洛雲也考中了,名列第二的榜眼。

其实开始是觉得他的文章最好的,但后来知道是他,皇上和林老都觉得他年纪太小,不适合做状元,于是才退居第二的。

但是一般前二十名的试卷都会张贴示众的,有眼睛的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不过除了言洛雲没有封官之外,其他人都封了一官半职。

这样,基本空缺的官员都填补进去了,但国商会的人员还是略显不足。

这样他都不敢放开手脚的安排了。

“其实可以提拔原国商会的人员,然后从民间招一些人顶替那些人的位置不就好了嘛”,洛伊躺在摇椅上懒洋洋地说,这个法子她教过碧玉、碧玺,她们也是按照这个方法做,效果还不错。

虽然新招的人要从头开始学,但谁生下来就会的呢。

皇甫宸轩想了想,觉得可行,可以在招人的时候附上条件,符合条件的就要,不符合条件的就淘汰掉。

不过这估计又会招大臣们的反对吧,这种方式在他们看来不够慎重,哪怕在国商会,一个小小的差员,领的也是朝廷俸禄,不应该如此随便的招人。

皇甫宸轩想到这,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

洛伊在摇椅上昏昏欲睡,自从给她做了这个摇椅,她感觉全身骨头都软了,一点也不想动。

皇甫宸轩看她这副样子,还以为她又受累了,正心疼呢。

林老举办的文坛会在放榜后的第三日正式举行,之后言洛雲就要离开京都了。

他给了言洛雲安排了一个任务,就是出去游学。

据他所知,言洛雲除了云莱府就是在蓬莱书院,除了来给父皇贺寿以外,没有去过其他地方。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该让他出去体验一下民间疾苦,顺便长长见识。

这件事得到凌儿和林老先生的极力支持。

并且决定在林老先生举办的文坛会结束后就出发,这两天凌儿都开始给他准备游学的物资了。

两年,只需要两年的时间,他承诺,等言洛雲回来,凭他的才学,在励国文坛界一定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虽然以他此刻的才学,也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更多的是他的年龄和他的身份会受到非议。

经过他的深思熟虑,最终没有给他封官,是因为不想有人效仿。

要是每个学子都在十二岁就参加科举,那无异是在拔苗助长,头疼的终会是朝廷。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少年天才的,过度的期望会毁了一个人的。

像言洛雲这样的人全天下又有几个?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