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封侯拜将 第三章:童子军

上卷:封侯拜将 第三章:童子军

故事背景:

廉颇出生的前一年,也就是赵武灵王8年[公元前318年],历史上爆发了著名的、声势浩大的——五国伐秦。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进攻秦军的作战。

由于五国关系错综复杂、人心不齐,加上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已经变得异常强大,此消彼长之间,伐秦最终以失败告终。

廉颇出生的那一年[公元前317年],赵武灵王总结五国伐秦的失败以及赵国国内外的形势,毅然决然地开始筹划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改革——胡服骑射。

赵国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胸有大志使赵国强盛的武灵王,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认识真切。他认为以骑射改装军队是强兵的道路,就对丞相肥义说:“我国处在强敌包围之中,怎么办?吾欲胡服。”

他的想法得到了大臣肥义和众位将军的支持。(一开始很多人是表面支持,渐渐地变成了内心都支持……)

因此,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也正是因为“胡服骑射”的主张,让赵国由衰转盛,渐渐地成为了战国后期能与秦国抗衡的又一大强国。

……

“今天我们讲的是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教书先生说道。

“先生,什么时候吃饭啊?我又饿了。”廉颇眨着眼睛对教书先生说道。

教书先生一脸错愕……

“报告廉将军,有书涵一封,请您过目。”,哨兵在帐前启奏道。

廉彪打开竹简,上面写到:颇少爷日食斗米、肉十斤,家中已无余粮,望老爷及早支援。

廉彪哭笑不得地说道:“管家又催咱钱粮了,颇儿这臭小子才7岁,就能吃五、六个人的饭量,而且顿顿要鱼要肉,幸好我就养了他一个儿子,要不然我这三十多年的军功还不够他吃的呢!”

廉彪对手下说:“你速去账房支300贯钱,让我家丁带回去。”

手下:“诺。”

手下走后,廉彪在帐中独自思考:“小碧诞下颇儿便撒手仙去,我常年征战在外,家中六十老父又过分溺爱孙儿,教书先生恐难镇得住竖子。长此以往,颇儿必成纨绔子弟,横行霸道、危害乡里。恰逢大王推行胡服骑射,材料急缺,吾若上书一封,将六至十二岁童男编入营中,未知可否?”

于是廉彪起草了一份“童子军”的方案。

[这也是九州历史上最早的“童子军”模型]

方案的大致意思是:

大王推广胡服骑射,是赵国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服装、马匹、弓箭,都需要改革,这些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的。而农民的劳作已然非常辛苦,实在不能再添负担。正好赵国6到12岁的童男、童女常年赋闲在家,大王可以利用这些劳力做一些事——童男可以征入军营上午进行体能军事训练,下午削弓箭、做马鞍、协助农民耕田,晚上由教书先生统一授课,传达忠君爱国的思想和一些基本的理论常识;童女可以在家帮助母亲制做胡服、编制军靴。

如此,赵国各年龄段的劳动力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而且这些6到12岁的童子军再过几年都会长大 ,等他们15岁以后变成正规军,会比其他国家刚招募的新兵更加有战斗力……

赵武灵王看到了廉彪的这份奏折,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称好。

甚至于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当众称赞廉彪的这篇“童子军”奏折抵得上十万雄兵。

赵武灵王封廉彪上将军,赐邯郸府邸一座、马车十驾、丝绸百匹、黄金千两。

可是朝堂的关系错综复杂、前一秒两个大臣可能还是生死与共的同盟,下一秒可能就变成争锋相对的死敌。

枪打出头鸟,廉彪一时间成为了朝堂文武百官羡慕、嫉妒的对象,当然心里最不爽的,还是廉彪的上司——上将军楼缓。

前一秒廉彪还是楼缓的下属,这一秒已经和楼缓平起平坐了起来。

朝会过后,赵武灵王在后花园单独召见了廉彪。

两人喝着茶、吃着点心,赵武灵王对廉彪说道:“你知道寡人为什么要当众表扬你,封你为上将军吗?”

廉彪:“臣资质愚昧,无法揣摩圣意。”

赵武灵王哈哈大笑:“廉彪啊!你相当聪明,你如果不聪明,童子军这篇奏折,你是写不出来的。你恨寡人吗?”

廉彪:“大王封我上将军,臣感激涕零,何来恨意?”

赵武灵王:“难道你不觉得,寡人封你上将军是把你放在火炉上烤?你是武将出生,却因为一封奏折被封为上将军[上卿],你干了文臣的事,文臣会不会恨你?还有,楼缓比你早参军10年,论军功远在你之上,现在你和他平起平坐,他心里又是何滋味?”

廉彪:“臣没想这么多,臣只是有什么说什么,对国家、对人民、对大王有利的事,臣就敢说、臣就敢做。”

赵武灵王笑着说:“那寡人让你做一个孤臣去得罪文武百官,你敢不敢去做?”

廉彪想了一会儿,然后再次坚定地答道:“臣还是那句话,凡是对国家、对人民、对大王有利的事,臣就敢说、臣就敢做……”

赵武灵王欣慰地点了点头,喝了口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童子军的方案虽好,但之前尚无经验可寻。要实行起来,可是有很大的阻力啊!”

……

……

……

赵武灵王和廉彪相谈甚欢,半晌过后,廉彪自觉天色已晚,于是准备向赵武灵王告退。

廉彪:“大王忙里抽空,与愚臣畅谈两个多时辰,臣不甚感激。尊尊教诲,臣定铭记在心。现在天气已晚,臣恐再误圣时,羞愧不已……”

廉彪正欲告退之时,赵武灵王又别有深意地对廉彪说道:“据我所知,你有个儿子,姓廉名颇。今年7岁,生于5月初5,寅时之末,出生之时,天降大雪,府门口据说还有一只比棕熊体型还大的吊睛白虎,可否有误?”

廉彪听后大惊,心想:“大王比想象中的还要圣明,赵国发生的毫末之事都很难逃过大王的法眼。”

廉彪回赵武灵王道:“大王圣明,一切如大王所说,丝毫不差。”

赵武灵王欣慰地点了点头,摆了摆手对廉彪说道:“你先下去吧。”

赵武灵王目送廉彪,望着廉彪远去的身影,赵武灵王心中五味杂陈:“寡人筹划胡服骑射已经六、七年之久,大臣们你推我、我推你,沆瀣一气、不见成效,寡人太需要一个孤臣来挫挫百官的锐气了……廉彪,你可不要让寡人失望啊!”

……

廉彪下去之后,赵武灵王靠在龙椅上捋着胡须,头望天花板,口中喃喃自语道:“廉颇……廉颇……廉颇……嗯、嗯、嗯,好名字!好名字!好名字;廉颇……廉颇……廉颇……嗯、嗯、嗯,好名字!好名字!好名字……”

也不知道那一晚,赵武灵王自言自语地叫了多少声“廉颇”这个名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