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使用快捷键[F11] 享受更好的阅读乐趣)

设置X

第413章 三叔,您不觉得可惜吗???

朱高燧脸上情真意切,说到最后,神色感慨,朱瞻基也是听的有些愣神。

这还是朱瞻基第一次见到这样子的朱高燧,往日里,朱高燧虽然总是一副笑面虎的样子,看上去一副城府很深的样子,但是大多数不过都是故意如此,这样子情真意切得流露,朱瞻基估计怕是就连以前和朱高煦穿一条裤子得时候,可能都是不曾出现过的。

朱瞻基闻言也不禁沉默了一下,想了想开口问道:“三叔真的已经想好了?确定完去就藩了吗?”

朱瞻基表情微微认真,看向朱高燧。

虽然心里感觉自家这位三叔应该是没有忽悠自己,但是感觉毕竟只是感觉,朱瞻基觉得该有的试探,还是依旧有必要的。

“自然已经想好了!”朱高燧倒是也不隐瞒,坦坦荡荡道:“来的时候,就藩的奏章我已经让人给你爷爷送了去,想必你爷爷应该不会拒绝,或许要不了多久大侄子你怎么看到奏章了。”

“三叔打算封去哪里?”朱瞻基点了点头,继续问道。

“自然是江南地区最好,大侄子你也是知道的,江南富庶,你三叔我没什么大抱负,就想以后给你几个弟弟妹妹也能攒一些家底。”朱高燧直接道。

话落,微微一顿,又补充道:“不过具体的自然还得看你爷爷的态度了,不过老爷子就你爹,你二叔,还有我三个儿子,想来也不会拒绝才是!”

“………”朱瞻基看了一眼朱高燧,他此时倒是真的有些相信朱高燧的话了。

如果朱高燧只是跑来和他说说要去就藩了,就算是说的再情真意切,自家这位三叔的过往摆在那里,朱瞻基怎样也会怀疑一些什么。

但是现在不光是朱高燧在说,而是真的已经将就藩的奏章递到了自家爷爷面前去,那么这件事情回旋的余地就已经很小了,除非是自家爷爷亲自拒绝让朱高燧就藩,否则这件事情几乎便就是必然的事情。

但是朱瞻基却并不觉得以自家爷爷的性子,真就会拒绝。

毕竟让朱高煦和朱高燧就藩的事情,是自家爷爷提起来的,现在朱高燧同意就藩,那么不管自家爷爷心里是否有这个想法,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哪怕是为了自己这个皇帝金口玉言的面子,在没有意外之前,自家这位爷爷,哪怕就算是咬着牙也都会同意了这件事情。

而自家这位三叔,如果真的不想就藩,那么只要不傻,也不可能去傻乎乎的把就藩的奏章递上去,触自家爷爷这个霉头。

看看朱高燧,朱瞻基又低了低眉,想了想道:“侄儿有一件事情想要问问三叔?”

朱高燧闻言一愣,不过还是点了点头道:“大侄子你说!”

“我想问问三叔对于藩王的看法?”朱瞻基直接问道。

“藩王的看法?”朱高燧看了一眼朱瞻基,脸上若有所思,迟疑了一下道:“不知道大侄子说的是哪一方面?”

“如果我说的是朝廷对藩王俸养的事情呢?”朱瞻基直直接看向朱高燧,也没避讳道:“三叔应该也知道,建文之前为了限制藩王的力量,加强朝廷的权利,所以施行了削藩的政策,只不过建文太过操之过急,自己又优柔寡断,也是因此,才有了我们一家的事情。”

“爷爷推翻了建文,自己坐上了这个位置,自己的实例就摆在眼前,故此也同样对藩王十分忌惮!”

朱瞻基说到这,故意微微一顿,看着朱高燧脸色微微变化,他这才话语一转继续道:“不过和建文不同,爷爷很聪明,知道削藩之事不能操之过急,所以一边用着安抚怀柔的手段,一边不动声色间便完成了削藩的事情,但是也正是如此,却也同样给朝廷留下了更大的问题。”

“大侄子,你的意思是……”朱高燧听到这,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儿了。

在他放弃了心里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后,朱高燧最关心的事情,肯定就是自己以后成为藩王的事情了。

而众所周知,自古天家无亲情,虽然老朱家好了不少,但是本质上依旧是不变的。

故此,朱高燧对于朱瞻基对自己的事情态度,也是格外的事情看重,这也是为何,在决定就藩后,朱高燧还特意进宫来跟朱瞻基摊牌的缘由。

毕竟老爷子已经五十多岁了,用句大逆不道的话来说,老爷子剩下的日子可以说是看得见的。

而剩下的就是太子朱高炽了,老爷子一走,皇位必然落在朱高炽身上,对于这位大哥,朱高燧虽然以前也会总是对着干,时不时的会给朱高炽找一些麻烦,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心里,朱高燧其实也是打心眼里的对朱高炽十分服气的。

同时他也明白,以老大朱高炽的性子,将来朱高炽当了皇帝,对于他们这些兄弟来说,也是只有好处的事情。

只不过太子朱高炽的身体同样也是肉眼可见的,否则老爷子当年也不会说什么“世子多疾………”,然后老二就真的眼巴巴的信了。

之所以信,就是因为是个人都对朱高炽的身体情况有所预料,可以说,但凡老爷子活的长久一些,说不得大明又会经历曾经懿文太子的事情了。

只不过相比建文不同的是,朱瞻基根基会更强,势力也会更大,同时也不会有类似建文的优柔罢了。

这也是朱高燧对于朱高煦没有了信心的主要原因。

看的清了,他才会发现,就算是十个老二绑一起,他估计也绝对斗不过朱瞻基一只手。

所以将来这大明的皇位也必然是要落在朱瞻基头上的。

如此一来,将来等他做了藩王,那么需要看的脸色,也必然是朱瞻基的脸色,所以朱瞻基对他的态度,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了。

同样,自然的,朱瞻基对于其他藩王的态度,也由不得他之后不在意的?

此时朱瞻基提到削藩,以及藩王俸养的问题,自然也是切身关乎到他自身利益的问题。

朱瞻基见朱高燧表情,也没在意,道:“我的意思很简单,三叔不觉得现在朝廷对藩王的俸养是很有问题的吗?”

说着话,朱瞻基微微一顿,不等朱高燧回答,就继续道:“不说别的,就说现在对藩王的俸禄,藩王们不用干其他事情,只需要不停的生孩子,每生一个孩子,就有一份巨额的收入,当年太祖爷就封了二十余位藩王,子子孙孙到了现在,就已经远远超过百余位了,而这还是大明建国不到五十年而已,而一旦大明建国超过百年呢?又或者说两百年后,三叔觉得那个时候咱们朱家人得数量又会多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到了那个时候,三叔,您觉得以朝廷目前的财政是否还能有足够的能力,来奉养这么多的皇室成员呢?”

“这……这个………”朱高燧听到朱瞻基的话,下意识的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他虽然比不上太子朱高炽,也比不上朱高煦,但是他又不傻,自然听的出来朱瞻基话里的意思了。

他看的出来,自家这位大侄子,明显目光十分的长远,只是这个长远的方向,对他来说,属实有些压力过于太大了。

姑且不说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关乎着他自身的利益,便就是这件事情的本身,他虽然想要站队朱瞻基,但是他同样也很明白,在这个事情中,一个不小心,无论是得罪了朱瞻基,还是将来损害了其他藩王的利益,最终他肯定都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这几乎是不用想象的。

“三叔不必紧张!”看到朱高燧的反应,朱瞻基嘴角微扬,随即笑道:“侄儿之所以和三叔提这件事情,但并非是要三叔来当这个恶人,或者什么的,而是想要给这件事情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满足咱们朱家人的利益,又能完美的解决朝廷以后的问题。”

“大……大侄子………”朱高燧艰难咽了咽唾沫,随即干着脸,挤出几分笑容道:“大侄子你有什么话,就直说,你是知道你三叔我的,以前脑子就不太好使,所以才跟着老二干了许多混账事,不过你放心,三叔我现在也能拧得清了,知道该站哪一边,所以你放心,你三叔我绝对是支持大侄子你的!”

“呵呵………三叔这就说笑了不是?”朱瞻基闻言呵呵一笑,道:“什么放心不放心的?我还能不相信三叔不是?”

笑了一下,朱瞻基随即问道:“不知道三叔和马宝可有什么交集过?”

“马宝?大侄子说的是郑和?”听到朱瞻基突然说到马宝,朱高燧也是一愣,随即才想起郑和被赐名之前的称呼。

“嗯,就是郑和!”朱瞻基点了下头。

“这个……”朱高燧有些不明所以,不过还是摇了摇头道:“郑和是老爷子的人,平日里也不在应天府多待,之前我倒是跟着老二接触过几次,不过此人心里唯有你爷爷一人,虽然对待我和老二也甚是客气尊重,但也只不过是因为我二人的身份罢了,故此倒也不曾有过过多的接触。”

朱瞻基点了点头,对于朱高燧的回答并不意外,郑和的为人他虽然接触的不多,但是也是可以看的出来的。

整个本身就是一个极度纯粹的人,除了出海的事情外,其他任何事情,也全部都是以自家爷爷为中心,其他的人,哪怕就是朱瞻基的老爹,太子朱高炽,整个则最多就是维持表面上的尊敬,绝不深交。

也正是如此,别看郑和虽然一副游走于大明朝廷权利之外的样子,但是要说到老爷子最信任的人,绝对是非郑和莫属的。

所以朱高燧和郑和不熟,也是极为正常的事情。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那不知道三叔对于西洋的事情又了解过多少?”

“西洋吗?”朱高燧微愣,想了想道:“我之前倒是听说郑和每次回来之时,都会带回大量的香料,之前的胡椒便是如此,老爷子甚至一度还曾拿着胡椒当做朝廷官员的俸禄发放,想必西洋等地,应该也不算贫瘠吧?”

朱高燧说的很保守,主要是他对这些确实不怎么了解,毕竟下西洋的事情一直以来都是郑和在负责,而郑和又只对朱棣负责,其他人别说是打听西洋的事情了,就是打听宝船的事情,都是想要别想的。

“看来三叔应当对西洋等地并不了解了!”朱瞻基微微一笑,随即道:“我之前倒是曾与郑和有过一番这方面的交谈,不知道三叔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真正的西洋?”

“嗯………”朱高燧微愣,想了想,点了点头道:“大侄子你说!”

由不得他不听,他懒得出来,朱瞻基突然给他提起西洋的事情,明显是和刚刚提及俸养藩王的事情是有关的。

只是朱高燧虽然有所猜测,但是由于对于西洋的事情所知道的也属实有限,这也让朱高燧始终有些摸不清楚自己这个大侄子的真实想法。

这会儿听到朱瞻基说西洋的事情,他心里倒是真的有那么几分想要了解一下的想法了,至少了解过后,他也能对朱瞻基的想法多少有些猜测。

“我之前和郑和闲聊的时候,倒是听郑和说过,西洋之地,虽然地处蛮夷,但是却并不说是就比我大明来的贫瘠了,有的地方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起我大明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瞻基稍稍整理了一下话语,组织了一下语言道:“特别是与我大明安南相连的暹罗,阿瓦等地,包括与大明只相隔一个海峡的德里苏丹等国,据说当地一些土著,即使一年四季不事耕种,便是靠着海产,水果等等,便可以轻松做到饱腹。”

“即使稍有耕种之地,也不过是还处于刀耕火种愚昧之时,但是如此落后的耕种技术,当地土著往往只需在春来之时,与丛林之间随意撒下一把种子,所得之收获便已经远超我大明百姓一年四季毫不懈怠的耕种所得,当地土地之肥沃,可见一斑,然则却只是被一群生性懒惰,天予而不知珍惜的土著霸占,三叔,您不觉得有些可惜吗?”

朱高燧:“………”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