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使用快捷键[F11] 享受更好的阅读乐趣)

设置X

第142章 这里可没有野心家们生存的土壤!!!

朱棣心里虽然对于自家大孙子说自己吃独食不会长久,有些不开心,但是他一时间也无法去反驳,因此直接耍起了无赖道:“小子,我让你说海贸的利润,没让你教我做事!”

眼见自家爷爷又要不讲武德了,朱瞻基直接翻了一个白眼,都说做皇帝的都是讲究人,自家爷爷身上他是当真一点讲究的地方都没看到。

平日里喜欢吓唬三儿子,甩个鱼饵把汉赵二人逗来逗去,还老拿他爹来威胁他也就罢了,现在讲道理讲不过,居然还耍起了无赖。

朱瞻基心里一阵无语,开口道:“谁敢教您做事啊?我这不是给您摆事实,讲道理嘛,再说了我说这件事也不是为了接下来我要讲的事情做铺垫嘛!”

朱瞻基说完,不等朱棣说什么,就继续道:“爷爷,您既然记得之前我给您说过的这句话,那您有想过,这可以团结的人里面都有谁吗?”

朱棣原本还想着怎么教训一下眼前的小王八蛋,听到朱瞻基这话的时候,也不禁愣了一下,道:“按你上次的说法,你不是想要控制那些商人吗?按你的说法,那些商人应该就是你口中可以团结的人了吧?”

“嗯,您这话说的倒也没错!”朱瞻基先是点了下头,又道:“不过也不全对,既然是团结一大批,这个一大批自然不可能仅仅只有一个商人才是,毕竟大明的商人就算全部加起来也才多少人?”

“而且我和您也说过,我拉他们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团结他们,商人重利,今天你给的多,他们自然听你的,明天如果别人给的多,说不定他们转头就会去听别人的,所以与其说是团结这些商人,不如说是控制要更加合适!”

“控制?”朱棣闻言坐直了一下身子,来了一点兴趣,问道:“如果不止是商人,那么按照士农工商的排序,那就是士农工了,不过以你小子的性子,想必肯定不会是士了,而且自大唐开始,历朝历代便不再允许官员行商,那么就是农和工,不过工的话,这些人可没有什么你说的那些个资本,而农的话,你也应该知晓后果。”

说到这,朱棣悄悄一顿,脸色认真了一些道:“海贸的利润惊人,开一些小口子还好,若是当真让这些老百姓都加入了进来,与完全开放海禁了也并无区别,且不说你太祖爷爷的祖训摆在那里,到时候若是人人见到了海贸的利润,再无人安心耕种,必然会动摇国之根本!”

“爷爷,您这句话,我可就不认同了!”朱瞻基闻言摇了摇头道:“首先,您说的这个老百姓,当真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吗?我看不见得吧,普通的老百姓不说他们是否有这个资本去购买海船,就算是有这个资本,他们会舍得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地,然后倾家荡产的去冒险吗?”

“您往前数数,宋朝,元朝,您敢肯定宋元之时没人知道海贸巨大的利益?但是即使如此,您又可曾听闻过有多少老百姓放弃自己的土地,然后购买船只出海?”

不是朱瞻基小看了大明的老百姓,数千年来的农耕思想可谓是深入骨髓一般,如同已经刻进了基因的层面,小富即安,温饱既可,这也是数千年来,种花家可以分分合合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不是社会动荡,老百姓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这里可以说压根就没有野心家生存的土壤。

朱瞻基看向自家爷爷,不缓不慢继续道:“再说说您说的这个老百姓吧,您口中的老百姓,以我看,与其说是老百姓,不如说是士绅要来更合适吧?”

朱棣神色微沉,看向朱瞻基,却没有说话!

朱瞻基见此,摇了摇头就道:“看来爷爷您自己心里也是有数的,但是什么是士绅了?士绅又是怎么来的?”

“往前数,这东西或许可以叫做世家,又或者叫做门阀士族,只不过他们可能没想到会出个连寒门都算不上的黄巢,会在继隋殇武唐之后,彻底撅了他们的根,而大宋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称呼,士大夫!”

“大宋有一句话,叫做刑不上士大夫,这些士大夫不仅拥有着更多的特权,而且还以此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宋朝的灭亡,不仅没有让这些人受到影响,而且由于元朝继承了大宋包税的制度,让这种土地兼并的情况更是肆无忌惮。”

“而之后,就有了太祖爷爷了,他老人家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但是胡虏是驱逐了,这些士大夫可没有,他们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摇身一变,就成了咱们大明士绅,也就是爷爷您口中的老百姓了!”

“他们分布极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他们或许没有什么多大的名气,但是影响力却比皇权还要大,比朝廷还要深,从乡野到朝堂,可以说没有一处没有他们的影子,不仅依旧兼并着土地,甚至他们还控制着大明的人口,影响着全天下的风向,就连是朝廷的科举,也可以说是从来都没有幸免过!”

“太祖爷爷或许有所察觉吧,登基之初,便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们的打压,清查田地,打击贪腐,整治科举,废除宰相,可以说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在削弱或者干脆就是在消灭他们,而他们也或许察觉到了危险,所以他们即使做了咱们大明的官,依旧还有一部分心念念着元朝的好!”

“只不过太祖爷爷没有如他们的意,北元也没有他们想象那么争气,太祖爷爷不仅杀得他们胆寒,使得很多农民得到了解放,拥有了田地不说,更是一反宋朝以文御武的格局,大肆提拔了一群可以与他们分庭抗礼的勋戚,更是将老朱家的人,分布在了大明的各个地方,试图以此长久压制打压或者是平衡这些人!”

“而这其实也就是大明目前的局势,文武平衡,但是爷爷您觉得这种平衡可以持续多久呢?”

朱瞻基话落,眼睛一眨不眨的看向了朱棣,不等朱棣回答,朱瞻基就摇了摇头道:“我敢说,这种平衡最多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一百年,甚至是说不会超过五十年!”

“为什么呢?”朱瞻基笑着又问了一句,同样自问自答就道:“太祖爷爷在的时候,有开国功勋,还有北伐功劳,您在的时候同样也有靖难之功,也有北伐之功,这样子一来,您和太祖爷爷其实都可以在这中间提拔起来大批的勋戚,以此来对抗这些士绅!”

“但是之后呢?鞑靼和瓦剌您也看见了的,阿鲁台现在估计见到您就得跑了,马哈木虽然在蹦跶,但是实际上也并不敢跳的太高了,如此一来,以后大明必然也会出现战争越来越少的情况,甚至是会出现没有战争可打的情况,那样的情况下,老的勋戚必然会一批一批的老去,而新的勋戚得不到战争洗练,必然也会一批不如一批!”

“而这些士绅呢?朝廷的科举不会停下,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还时不时加一次恩科,他们向朝廷输血的速度,也只会越来越快,大明有三年一次的科举,却没有三年一次的战争,长此以往,勋戚的地位就会越来越低,文武的平衡也会就此打破,到时候咱们大明和大宋又有什么区别呢?”

“而真到了那个时候,咱们老朱家的皇帝,怕是能做的,要么就是和他们同流合污,要么………”

朱瞻基说到这儿,话语微微一停,眼神认真的盯着自家爷爷,一字一句的严肃道:“要么就是改朝换代了吧!”

朱瞻基的话不瘟不火,但是落在朱棣的耳朵里,却像是晨钟暮鼓,他捏着茶杯的指节已经被他捏的不知不觉间已经发白,他也好似没有丝毫察觉!

脑子里回荡的都是朱瞻基的话。

他也不停的开始在心里询问自己。

大明的老百姓究竟是谁?农民?士绅?

还有勋戚?大明有三年一次的科举,却没有三年一次的战争!

等到老一辈的勋戚老去,死去,新一辈的勋戚得不到战争的洗礼,那时这些人又如何抵挡的住从科举里一步步杀出来的文官?

届时文武必然失衡,大宋的例子就摆在那里,文武失衡的结局,几乎不用他去想,就能看得见。

而那时老朱家的皇帝又能如何做?反抗?

拿什么反抗?

勋戚?

一群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勋戚,怕不是就像那圈里的肥肥,除了混吃等死,又能有几个将门虎子?

势单力薄,怕是直接就会被吃的骨头渣子都不剩了,而剩下的也必然,和自家大孙子说的那般,都是已经同流合污了的吧?

而这还是在大明以后的皇帝不会出现太过昏庸的情况下,但是万一,万一老朱家的后辈里面再出一个建文呢?

想到建文,朱棣心里立即就升起了一股子凉气,下意识的就向朱瞻基看了过去。

随即他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浊气。

还好,还好,自家这大孙子不是那什么建文!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