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使用快捷键[F11] 享受更好的阅读乐趣)

设置X

第118章 家人们,谁懂啊,这钱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朱瞻基又和景蒙聊了一些商会的近况,像是玻璃镜,香水,香皂的销售情况,以及现在的存折制度还有会员的事情。

和他预料的差不多,玻璃镜的销售在经过了一个爆发期后,很快就冷淡了下来。

毕竟这东西不属于消耗品,一面镜子,只要不是被损毁掉了,基本可以用上好几年,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不过即使如此,利润其实也还是很可观的,主要是商城这边的限购策略,一尺以上的玻璃镜都被朱瞻基下令限制了生产数量。

这也就导致尺寸小的玻璃镜还好说,尺寸大的玻璃镜依旧售出的极为稀少,基本上尺寸大的玻璃镜每天都会被商会的会员提前订走。

而对此最开心的可能就是朱瞻基的老娘,太子妃张氏了,因为第一次分红时,张氏的两成利获得的收益,便足足有二十万两银子。

可以说张氏最近脸上的笑容就没消失过,二十万两银子,虽然比不上朱瞻基的收益,但是这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不是?

以这个时代的粮食价格为对标,二十万两银子,放后世那就是差不多四个小目标接近五个的样子。

相对于玻璃镜的销售变冷的情况来说,香水和香皂倒是恰恰相反,因为两样东西确实好用。

香水就不必多说了,这玩意儿一开始便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加上朱瞻基对于香水瓶都是使用的玻璃制作,看上去也是十分精美。

特别在读书人里面,一些读书人本就是极为讲究之人,读书之时必然会有一番仪式,说是焚香沐浴也是不为过,每每此时,也必然要用香水兑换清水,然后进行清洗双手,这也是香水的主要消耗客户了。

为此朱瞻基还让商会那边特意研究出了一款专门针对读书人喜欢用来洗手的香水,不仅高雅清淡,就连装香水的玻璃瓶也是特意制作,一经上架,便直接卖爆,坊间更是流传了不少关于香水的诗词。

而与香水同般待遇的便是香皂了,毕竟古代华夏,可不是中世纪的欧洲,对于卫生的认知向来都是极为讲究的。

什么时候盥洗,什么时候沐浴,可以说都是有一定的相关讲究在的,特别是贵族之间,也正是因此,香皂的出现便是立即让人追捧起来。

毕竟谁不想洗完澡后,身上还能带着一股子香味儿?

而也正是因此,相较于玻璃镜售卖越来越冷淡,香水香皂的售卖反而随着时间过去,名声越来越响,卖的也是越来越好了。

除此之外,商城这边的黄金会员也在开始运作了起来,虽然这些办理了黄金会员的商人,拥有的是以成本价进货的权利,但是所谓的成本价自然也是商会这边说成本是多少便是多少。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相比于在商城售卖,虽然卖给这些商人的价格更低,但是反而赚的却是更多了。

商城的会员制度成立以来,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仅仅靠批发香水香皂两项,赚到的钱,便已经超过了之前商城一个月的盈利。

听到景蒙给自己汇报的商城收益情况,朱瞻基现在甚至都有点发愁了。

没办法,钱太多了,他已经有些不知道怎么用了。

对朱瞻基来说,不能用出去的钱,那还叫钱吗?

所以在送走了景蒙之后,朱瞻基甚至连户部都没去了,直接让阿贵去通知了一声夏原吉,朱瞻基就开始规划起了接下来的安排。

皇庄的事情,也算是给他了一个提醒。

那些作坊也好,还是土豆也罢,管理起来终究还是不太规范,这也是导致了不少人直接就跑去打探消息的原因。

所以思前想后,朱瞻基决定先将商会的作坊进行一个整合,整合后直接在应天府附近购买下一大块地皮,然后建立起一个园区,把所有的作坊全部搬进去,另外一些作坊该扩大规模的也乘机扩大一番。

特别是水泥作坊,这东西接下来的需求肯定会更大,另外的话就是水泥的烧制对周边的污染也很严重,所以朱瞻基决定也趁此机会,将水泥作坊和其他的作坊直接分开来。

随着朱瞻基脑子里一个个的想法浮现,朱瞻基也取出了纸笔,开始写写画画了起来,不时也会思考一些建造园区这里面的问题。

首先是交通问题,园区建成后,肯定不能离应天城太远了,除此之外,还要更加方便出货运货之类的。

所以思前想后,朱瞻基最终决定将现在位于皇庄的那些作坊直接搬到应天城的西边,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义凤门到长江码头之间的这片区域。

这片区域其实也算是应天府最为热闹的区域了,西边是长江码头,东边紧临着应天府的京师城,两地之间不过是四五里的距离,无论是去哪里都是极近不说,而且紧靠长江码头。

作为这年代世界上最大的都城,聚集着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应天城的九成物资来源其实可以说都是从这长江码头运送而来。

而将以后的园区直接建立在此,无疑是会更加方便将生产出来的商品运送到大明各地售卖的。

而除此之外,商会这边翻新应天城时,更是会直接修建一条链接长江码头至凤仪门之间的水泥路。

如此一来,将园区放在这片区域之间,到时候也不用再重新修建什么水泥路了。

当然,至于现在的皇庄这边,朱瞻基也没打算放弃,有钱了,就要花掉,不然眼睛一闭,一睁,钱就更多了,他到时候要花的就得更多怎么办?

嗯,那他不得烦死?

所以思前想后,将现在皇庄的作坊,全部搬离后,朱瞻基便决定将这处皇庄,进行彻底的改造。

算算时间,现在已经差不多六月份了,再过不久便是秋冬季节,秋冬季节别的都还好说,但是在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就是反季节的蔬菜了。

主要是反季节蔬菜在古代的成本太大,而且种出来的东西,不仅果实很小,而且味道其实也不怎么样。

但是即使如此,这些反季节蔬菜,依旧是有价无市的场景,就像是平日里几文钱都不要的黄瓜,一但到了冬天,一根就能卖到一二两银子,而这还是那种有些营养不良的黄瓜。

唯一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可能就是韭黄的种植,这东西成本较低,用一些马粪之类的粪便堆积就能使土地产生温热,然后再建立封闭的温室,在冬天也能很容易长出来。

但是无论是韭黄也好,还是黄瓜也罢,由于技术问题,封闭的温室,哪怕是已经尽可能的使用一些能透光的材料,比如纸张去糊,但是依旧无法避免的是,这些蔬菜长期受不到阳光充足的照射,颜色上,都是有些泛黄,韭黄这种的还好,但是黄瓜,那就是真黄瓜了。

而朱瞻基的打算也很简单,那就是用玻璃来建造温室,或者说是干脆的就是后世的温棚。

反正最近玻璃镜的销售开始下降,再加上商城那边已经修建好了,朱瞻基也没打算立即就把玻璃窗这种东西推广开来。

如此一来的话,玻璃作坊那边对于玻璃的产能问题便有些超标了。

之前景蒙就已经和他反馈过好几次这个问题了,甚至皇庄那边已经增加了好几个专门用来存放玻璃制品的库房。

虽然这些都是朱瞻基在为下西洋之事做准备,但是以目前生产出来的东西,其实已经差不多够用了。

所以这个时候,将玻璃的产能直接用来制作玻璃大棚,自然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了。

有了玻璃的存在,反季节蔬菜或许要达到后世的程度依旧还有些距离,但是无疑肯定是要领先这个时代好几个层次的。

至少有了玻璃,阳光可以充足照射后,黄瓜肯定不会是真就黄瓜了。

将园区以及玻璃温棚的事情设计完毕,朱瞻基简单的计算了一下,顿时头又有些大了。

无论是园区也好,还是温棚也罢,就算是他已经尽可能的在多创造成本了,但是计算过后,他却发现,建造园区最大的成本就是土地,然而就算是他购买下几万亩的土地,也不过只需要不到十万两的银子。

而其他的材料成本,有了水泥的存在,把园区修建起来,简直不要太廉价了。

至于人工成本?

这年代的人工成本,那能叫成本?

而玻璃温棚这边同样也是差不多,甚至成本还要更低,因为皇庄本就是老爷子赏赐给他的,而玻璃更是直接就是商会的玻璃作坊生产,这样子一来,朱瞻基估计就算是将整个皇庄都改造成温棚种植,也可能花不了几万两银子。

而他几乎同样也可以想象的到,等到园区以及玻璃温棚建好之后,他怕是现在赚的钱都没花完,然后这些新的产业又会把他的身家给翻个好几倍。

朱瞻基一脸苦恼:“家人们,谁懂啊,这钱花不完,根本花完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