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彻底摆烂了,而与此同时的户部。
夏原吉很惆怅,朱瞻基给出的晒盐之法,这几日他已经让人去进行了尝试,效果很好。
或者已经不能说是很好了,而是恐怖,盐田晒一次盐,如果天气很好,特别是现在六月份左右的时节,只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
这倒也不算什么,毕竟如果用煮盐之法,只会更快,但是让夏原吉不敢相信的是晒盐法的产量,一亩盐田一次性晒盐三天,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工序,也不过七天时间,轻易间便可以获得最少也有近千斤的食盐,按照一引四百斤来算,这便是二引差不多三引。
不仅如此,根据传回来消息得出来一些结果更是让夏原吉有些不知所措起来,产量这些恐怖也就罢了,而晒盐之法所需的人工,实在是太少了。
不需要砍伐柴火,也不需要烧炉,盐田晒盐只需要引入海水,然后直接等待出盐,再清理出杂质,过滤一番,然后再晒制一次,便能得到品质极佳的食盐。
只需要一两个壮劳力,再加上两三个农妇,可以说一户灶户就可以轻松照顾十亩左右的盐田。
如此一来,若是按照一户灶户只算十亩盐田,那么七日出一次盐,便是七千余斤,也就是说,若是整个月的天气都是极好的情况下,一月一户灶户差不多就能生产出近三万斤的食盐,差不多近百引。
而大明的灶户何其之多,不说别的,单以山东为例,便差不多有两万多的灶夫,若是盐田充足,天气皆是极好的情况下,那么这山东一地,两万多灶户一年便可以产出差不多七八百万引的食盐。
七八百万引食盐是什么概念?
还是以山东为例,《洪武太祖实录》卷四十七,洪武二年十一月己丑条记载:“设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岁办大引盐一十四万二千五有奇。”
大引就是一引四百斤,除此之外小引是两百斤。
也就是说山东一地在洪武二年一年的盐产是差不多十五万引。
虽然现在已经是永乐年了,但是其实食盐产量依旧还是保持在每年十五万引左右。
而晒盐之法了?
七八百万引啊?哪怕是除开一些天气极好的情况下,再除开一些其他的因素,但是最少也可以保证每年一百万引是没问题的吧?
而大明能有几个山东?
两淮,两浙,再加上长芦,福建,河东,整个大明也不过是六个都转运盐使司。
即使全部加起来,所能产出的食盐也不过就是八九十万引,即使如此已经算是极为好的情况了。
但是现在呢?
若是真以晒盐法推广开来,怕不是一年的盐引数量便极有可能突破一万万引!
要问他夏原吉得出这个结论开心吗?
那肯定是开心的。
但是开心后就是无尽的愁绪了,谷贱伤农,盐贱自然也会对这些灶户造成极大的影响。
更何况盐税更是大明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稍微波动,影响的可不仅仅就是些灶户了。
一个处理不好,他这个户部尚书怕不是就得直接背锅下台了,下台这也就罢了,搞不好还得有个牢狱之灾。
他有心直接去找朱瞻基问问这位太孙殿下的意见,但是偏偏刚出门就被下面的人跑来告知朱瞻基告假了。
而且一告假就是七八天的时间,夏原吉整个人都不好了。
七八天,到时候黄花菜怕不是都凉了……
他有心直接去太子府找朱瞻基,不过刚走出户部衙门,想了想他又直接让人转道向皇宫内走去。
和朱瞻基商议之事不急,这件事肯定得向皇帝汇报一下。
毕竟大明的食盐产量直接提升如此之多,作为皇帝那肯定要第一时间就得知道的。
作为户部尚书,夏原吉来见皇帝自然不难的,只是一声通报,很快就在乾清宫里见到了朱棣。
等到夏原吉将晒盐法的事情和朱棣讲完,朱棣整个人都愣住了:“你是说前些日子,太孙提出了这个晒盐之法,你尝试过后,能将大明每年的食盐产量提升十倍有余?”
朱棣看傻子一样看着夏原吉。
自家那个大孙子会搞钱是不假,弄出来的玻璃也好,水泥也罢,也确实神奇,但是这可是食盐!
传承了数千年的东西,你现在告诉我仅仅是把铁锅换成了盐田,不仅不用烧火搭灶了,就连人工方面都能减轻极多,然后盐的产量还暴增至如此恐怖?
如果不是朱棣确信眼前的夏原吉做事不是什么无的放矢之人,他都觉得这老东西是在无中生有,胡说八道了。
夏原吉闻言也是苦笑道:“陛下,臣所言之事,句句属实,原本臣也以为殿下将这晒盐之法,随意交给了臣,殿下自己也不甚在意,臣也只是以为这晒盐之法即使有效,会使我大明食盐产量大增,但也是有限的,故此虽然重视,但也只是让下面的一个郎中前去试行,但是………谁知……”
说着,夏原吉一脸苦笑的结束了话语,然后看向朱棣道:“此事干系甚大,若是将这晒盐之法推广开来,虽说是必然会使得食盐产量激增,但是此后也必然会致使食盐价格暴跌,事关盐政,故此臣不敢擅自决定,所以前来觐见,还望陛下能有所决断。”
朱棣皱眉,虽然心里依旧觉得还有些不敢相信,不过见夏原吉如此,他也不得不信了一些,随即问道:“太孙了?他不是在户部吗?”
听到这话,夏原吉立即就道:“回陛下,太孙殿下今日告假了。”
“据说是兵部金尚书为殿下组建的亲卫,即将完成,殿下要去巡视一番,故此于户部告了七日的假。”
朱棣听到这话,点了下头,朱瞻基组建亲卫的事情,他自然是知道的。
算算日子,也确实差不多了,想到这里,他也就打消了把朱瞻基叫来询问的想法,想了想他这才道:“晒盐之法,既然可以增加大明的食盐产量,或许会有些影响,但是也不能因此因噎废食,不如先拿一地作为试行,以此为例,至于其他的,之后户部再拿个意见上来。”
“陛下。”夏原吉闻言先是点了下头,又立即道:“臣认为此事即是殿下所提,或许殿下也应当有所办法,另外的话,便是之前殿下,还与臣提到一事,臣也有所迟疑。”
朱棣看了一眼夏原吉,问道:“何事?”
“臣之前曾想过借鉴殿下那商城的会员之事,以会员制度来售卖盐引,只是被殿下阻止,之后殿下提出了另一个叫做期货的东西。”夏原吉道。
“期货?”朱棣一愣。
“嗯,期货是殿下的说法,也可以看做是那些盐引商人交易盐引之事!”夏原吉说着,又将朱瞻基之前和他说过的期货一事,和朱棣详细的解释了一遍。
解释完,他这才道:“只是此事若是将盐引交于殿下那个商会,殿下便要从中抽取三成之利,以做报酬,臣无法确信其中之利,是否足够填补这三成之利,故此也一直不曾答应。”
朱棣听完后微微沉凝,对于朱瞻基想要三成盐利的事情,他到不怎么在意,毕竟只要能够给户部增加收入,户部不会有亏损,此事也不是不行。
只是和夏原吉一样,这事情他也无法判定,盐引商人赚钱是肯定的,但是这些盐引商人的利润,是否可以填补上户部付出的三成利润就是他无法确定的了。
若是赚了还好,到时候自然就是皆大欢喜了,但要是有了亏损,对户部来说,怕不就是雪上加霜了。
想了想,他这才道:“此事暂定,之后让太孙一起写个章程上来,若是可行,再做讨论。”
“是,陛下!”夏原吉点了点头。
…………
而与此同时,朱瞻基对户部的事情自然是不知道的,更不知道夏原吉已经把晒盐法和盐引期货的事情和自家爷爷全部通报了一遍。
不过即使知道了他也并不在意,晒盐法肯定是会让食盐产量暴增,但是也不就是意味着食盐的价格就会降了。
毕竟这里面的因素太多,就像是后世的大清,其食盐产量不一样极为惊人,一年的全国食盐,便差不多能有二十多亿斤,但是依旧会搞得许多地方照样缺乏食盐。
甚至部分地区的食盐,比起大明目前的食盐价格更是要贵上十倍不止。
不过朱瞻基现在的注意力肯定不会放在食盐上面了,他现在很忙,准确的来说,这几天他都很忙。
首先是将这几天弄好的园区,还有玻璃温棚的事情,全部交给了景蒙,让其安排人去执行下去。
这里面的东西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涉及到东西却不少,只能由朱瞻基亲自和景蒙详细的解释清楚,然后景蒙这边也才能把事情安排下去。
而除此之外,就是为即将到来的亲卫做准备了,为此朱瞻基不得不把另一本屠龙……啊呸,《民兵训练手册》拿了出来,然后仔细的研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