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的很快,一晃又是几天过去了。
朱瞻基这边动作也很快,捷报和关于战后安排的奏章送到朱棣这边没多久,朱棣这边正式回复就让人送了来。
简单的来说,其实主要就三点:
第一点就是建城,大明会在哈拉和林建立一座竖立在草原之上的雄城,之所以选择哈拉和林这个地方,除了哈拉和林已经深处草原腹地,只要守住此处就相当于彻底在蒙古的心脏上插了一把刀,另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哈拉和林的地理位置了。
如果说瓦剌可以看做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那么和林无疑就是这个枢纽的心脏了,蒙古人统治时期,和林能成为世界中心,并非单纯的就是因为和林是蒙古人的王都,和林的地理位置也是主要原因,无论是从欧洲来的商人,还是当时汴梁来的商人,都会在此汇聚,可以说无论是向欧洲,还是向大明,和林都是有着极为成熟的商路。
建立和林城,除了辐射统治草原之外,朱瞻基最主要的目的其实也有打通曾经的丝绸之路的目的在里面。
海贸的确是未来大明的经济发展主要方向,但是陆上的丝绸之路并非就不重要了,毕竟海贸海贸,这个时代想要出一趟海可并不容易,成本也太高,并不是适合大明的所有人。
而陆上的丝绸之路就简单了,马哈木身死,托欢投降,现在整个瓦剌,虽然还没有彻底的被大明管辖,但是至少在名义上是已经属于大明的领土了。
如此一来,连接欧亚大陆的主要路径其实已经可以说的上是被打通了,大明的商人前往欧洲,甚至都已经不需要在经过多少别的国家。
因为瓦剌的最西北方几乎已经差不多就靠在了欧洲大陆的身上,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朱瞻基愿意,把瓦剌的西北方在开疆扩土一些,大明立即就会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
当然这种事情,目前来说也就是名义上比较好听,开疆扩土容易,但是想要治理,可就并非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情了,瓦剌目前也就刚刚打下来,虽然依靠托欢的存在,目前来说瓦剌的各个部落还算安分,但是这种安分能够持续多久是不确定的。
所以除了建城外,朱瞻基要做的第二点就是战后的管理,让瓦剌的各个部落彻底归附于大明的统治之下,这点其实是最难的,当然同时也是最简单的,有多难可以简单的把历史列出来就成,因为往前数千年,汉人王朝无数次征服过草原,但是就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过草原。
当然之所以说简单,则是后世的例子就摆在那里,随着大明的火器发展,目前的大明已经有资格让草原各个能征善战的部落变得载歌载舞。
而第三件事情,自然就是对付鞑靼了,瓦剌已经解决了,那么鞑靼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否则鞑靼存在,那么瓦剌和大明之间始终就会存在一片隔离,这自然是不利于大明的统治的。
除此之外,想要打通真正的丝绸之路,一座和林自然也是不够的,作为丝绸之路的起源,西安府与和林之间,间隔的主要区域便是鞑靼,朱瞻基自然不会允许鞑靼继续存在,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巨大隐患。
理清思路,朱瞻基将自己需要在草原上做的事情,简单的做了一个规划,建立和林城,统治草原部落,消灭丝绸之路上的一切阻碍(鞑靼)。
统治草原各个部落,以及消灭鞑靼这个短时间内肯定完不成。
不过建立和林城就很简单了,瓦剌已经处于朱瞻基的统治之下,瓦剌人口虽然不多,但也有四十多万,所以劳力不缺,而现在又加上托欢之前送来的金银之类的财务,钱同样不缺,不缺钱,不缺人,建城自然就没问题了。
首先朱瞻基便通过商会的途径直接就将早就已经在顺天府等候多时的长孙义召唤了过来,同行的还有不少皇家商会北方的骨干人员。
这些人员里面不少都是精通管理或者其他的人才,朱瞻基将这些人叫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设计,设计未来的和林城,未来的和林城作为一座大明孤悬在外的军事重地,同时也是未来丝绸之路的重要路径,既要考虑和林城的防御,同时也要考虑到和林城的经济发展。
朱瞻基虽然脑海里有不少超前的知识,甚至还有小黑洞的存在,随时都可以从小黑洞里摸出不少的好东西,但是这种废脑子的设计工作,自然就不是他擅长的事情了,专业的事情,自然就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设计和林城的人有了,朱瞻基则没耽搁,朱棣的旨意下达后,朱瞻基就直接带着三千营以及亲卫军进驻了和林。
这座曾经将蒙古人的权力和威势覆盖大半个欧亚大陆的城市,随着忽必烈自立,元朝建立,蒙古人的政治中心南迁,到元朝覆灭,在瓦剌和鞑靼得长期内战中,早就已经见不到了往日里的威严,此时剩下的大多数痕迹,不过都是一些曾经的废墟。
其实主要的原因也和游牧民族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果说种花家的科技树是点在了种地和基建上,那么游牧民族的科技树就是全部点在了毁灭上。
建造什么的从来都不是游牧民族的长向,掠夺,摧毁才是本质,哪怕是曾经的和林作为曾经蒙古帝国的都城,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也是少的可怜,这是游牧民族的特点,因为大多数的部落一年四季都有着不同的放牧地点,导致的结果就是游牧民族的部落,一年四季都会不停地迁徙,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长久固定的生活地。
虽然因为便于统治,蒙古帝国也建立了许多城市,但是这些城市,与其说是城,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个被固定下来的聚集地,居住的也多数都是一些类似蒙古包的毡帐,压根不会出现什么类似于城墙之类的防御建筑,甚至就连和林这座城市,蒙古帝国的都城,也连一座宫殿都没有。
这也是随着元朝建立,蒙古人的政治中心南迁后,和林迅速衰败的主要原因。
而随着朱瞻基率领三千营和亲卫军进驻和林,整个瓦剌很快也躁动了起来,首先已经等候多时的托欢,正式得到了朱瞻基的命令,可以开始向鞑靼境内出发了。
这是托欢早就期待已久的事情,有大明作为后盾,在托欢看来,解决鞑靼不过就是时间问题。
瓦剌刚刚遭受大明重创,鞑靼虽然之前也经历过,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早就已经修养的差不多,此消彼长,如果不趁着此时大明的这位太孙殿下有意对付鞑靼的时候,将鞑靼解决,或者说是削弱。
一但等到大明离开,那么等待瓦剌的绝对立即就是鞑靼的大兵压境,到时候瓦剌必然就会陷入被动,这其实也是之前瓦剌对鞑靼做过的事情。
只不过鞑靼后面很聪明,迅速的靠上了大明的这根大腿,大明也有意让鞑靼和瓦剌在草原上互相挟制的意思,所以在大明有意的扶持下鞑靼抗住了瓦剌。
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明显的反了过来,瓦剌被大明打残,反过来鞑靼一家独大,大明想要草原和谐,那么就必须开始扶持瓦剌,然后打压鞑靼,这一切其实本来就是马哈木制定的计划。
原本对付鞑靼的事情,在马哈木的计划中是等到鞑靼和大明产生冲突的时候,在大明对鞑靼出兵后,瓦剌暗中发育,等到鞑靼被大明击败,然后瓦剌再出来捡个便宜,到时候甚至是在大明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一举消灭鞑靼,从而使瓦剌一统草原。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大明目前暂时似乎并没有离开草原的想法,那位大明的皇太孙殿下,似乎是想要统治草原,甚至都已经准备在草原上建城了。
这种事情如果是换做其他人,肯定会很担心,毕竟自己的家园,自己的部落,甚至是自己的族人都被其他人统治了。
但是当这个统治者换做是大明的时候,托欢却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他不觉得大明能够统治的了瓦剌,也不觉得大明能够真的一直待在草原上。
草原是草原人的草原,这里是长生天的地方,当那位大明的皇太孙殿下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功夫的时候,大明自然就会离开。
而托欢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位大明的皇太孙还没有绝望的时候,在大明的支持下,提前将鞑靼给解决了,这样子一来,等到大明离开的时候,瓦剌必将真正成为草原上唯一的霸主。
而他又与大明的这位皇太孙拉拢了关系,甚至将来还会得到这位皇太孙的信任,那么只要自己不擅自做出挑衅大明的举动,那么瓦剌必然就还会迎来长久的和平发展,甚至还会因为自己与这位大明皇太孙的关系,瓦剌说不得还能继续得到大明的扶持。
托欢想的很明白,无论是现在的大明皇帝朱棣,还是未来的大明皇帝朱瞻基,都不是瓦剌可以对付的敌人。
虽然托欢不知道“打不过就加入”的道理,但是也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认知,自己既然打不过,那么自己就去抱大腿,大明的那位开国皇帝不是说过嘛,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自己只要抱紧了大明的大腿,稳健发育,只要等到大明出现一位昏君,那么自然就是瓦剌的机会了,哪怕自己等不到,但是自己不是也有儿子吗?
“也先,重现蒙古人曾经的荣光,以及瓦剌的未来就在你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