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朱高煦甚至是朱高燧,都被朱瞻基几句话绕的有点懵。
毕竟朱瞻基这个一会儿人力成本,一会儿生产力的,对于本就对金融不太敏感的几人而言,都太过陌生。
不过好在也有朱瞻基之前的比喻,相对来说,有了例子,再代入进去就很好理解了。
就像是刚刚还在纠结朱瞻基修建和林城的成本问题的朱棣,懵了一会儿后,也渐渐在沉思中有些理解了过来。
“人力吗?”朱棣沉凝,对于他来说,这种东西,以前还真的从未关注过。
毕竟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人力这种东西,不过就是一道旨意的事情,只要征调多少民夫,多少劳役的旨意下达,人力这种东西,对于他来说可以说要多少有多少。
反而真正限制的却是国库的钱财,以及物资这些,他也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这些钱财,和物资也会被人力代替。
朱棣在沉凝,朱瞻基也没有打扰,而是任由朱棣思考。
其实这种事情有时候不是你解释的多,就能解释的清楚的,主要还是需要听的人自己把脑子转过弯来,否则脑子转不过弯来,你解释再多也是没用。
就像之前朱瞻基给商会之人出的那道题:“一个姓李的书生去张某店铺中购买一件成本一百文,售价一百二十文的商品,然后付钱的时候拿出了一两银子,张某找零给了李姓读书人八百八十文,但是事后,张某却发现李姓读书人的银子是假的,问,张某亏损了多少银子?”
这种问题如果在抛开商业的性质来说,只是简单的看做是一道数学题,那么用加减的算法来说,肯定是九百八十文没有问题。
因为张某是有二十文钱的利润的,但是用生意人的视角来说,张某却就是亏了一千文,因为这二十文的利润本来就是张某的。
脑袋转不过弯来的人看这道题,就会永远的把自己思想禁锢在数学题的范畴,而脑袋灵活的人,转过弯来后,就自然会明白缘由。
所以这也就是有些问题,一但钻进了牛角尖,就算是讲再多也根本无法说服对方的主要原因。
马车在前进,朱棣本来是打算观察一遍朱瞻基修建和林城的情况的,但是因为朱瞻基的原因,这会儿早就把和林城的事情放在了脑后。
朱瞻基没打扰,也就让马车在和林城随意前进,也没有目的地,大概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朱棣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突然问道:“按照你的说法,这个什么人力成本,以及生产力的关系,如果相互流通起来了的话,可以不花一文钱就能建立一座城池,那么朝廷每年派发徭役,以及征调民夫,修建驿道,疏通运河,水利之类的事情,之所以会被一些文官称之为耗费民力,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力成本以及生产力没有流通,所以才导致了耗费民力,如果流通起来了,民力就会被转化为价值,以生产力填补,故此就能不存在耗费民力这种事情?”
“嗯,爷爷,您也不………咳咳………”朱瞻基闻言几乎是下意识的一句“不笨”就要出口,看到朱棣脸色黑了黑,他这才艰难的干咳一声,把话咽了回去。
不过说实话,他心里还是蛮惊讶的。
自家爷爷虽然的确没有什么商业头脑,但是一但事情想通了,居然也可以做到一通百通。
朱瞻基心里有些哑然,不过还是点了点头道:“爷爷,准确的来说,其实现在的徭役制度本质上来说,本来其实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制度。”
“细说!”朱棣没有质问,只是淡淡开口道。
一旁的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会儿也不敢插口了,只是也是竖起了耳朵。
徭役制度,这可是已经通行了数千年的制度,他们也很好奇,为什么在自家大侄子嘴里,这个徭役制度就成了不健康的了。
特别是朱高煦,如果不是朱棣在这里,他估计都已经跳起来反怼朱瞻基了。
朱瞻基没理会朱高煦和朱高燧,而是稍稍整理了一下言辞,这才道:“爷爷,您刚刚其实也说了一个很关键的词,叫做耗费民力,那么什么叫做耗费民力呢?”
朱瞻基反问了一个问题,然后也不等回答,就道:“就像我刚刚说的,民力其实就是人力,而人力是有成本的,同样民力也会有成本,就像是朝廷征调的徭役,他们本来是百姓,从事的就是农业生产,假如他们平均下来,每天可以生产十斤的粮食,那么,朝廷再将他征调为徭役的时候,那么他就会减少掉每天生产的十斤粮食,同理,按照朝廷的赋税来算,这个徭役每天生产十斤粮食产生的赋税,其实就是朝廷再征调徭役时,朝廷的成本。”
“也就是说,朝廷再征调徭役的时候,本质上不仅付出了这十斤粮食的赋税成本,同时民夫也付出了他自己每天生产的除去赋税后的粮食成本,打个比方这个成本加起来是十斤粮食,而征调徭役后,那么这个徭役生产出来的生产力价值,假如低于了这十斤粮食的价值,那么换算下来,我们是否就可以理解为亏损了?”
“那高于十斤粮食了?”朱棣皱眉,看了一眼朱瞻基问道。
“高于十斤粮食的话,的确是没有亏本,但是爷爷您可曾想过,这种情况下,对于徭役意味着什么?”朱瞻基反问:“或者说,徭役得到了什么?”
“徭役………”朱棣神色一怔,脸上表情陡然僵住。
朱瞻基也不等他回答,就道:“如果征调的徭役生产出来的价值低于十斤粮食,且不说这本来就是一个亏本的生意,就算是生产出来的价值高于十斤粮食,徭役又能得到什么?他们不仅需要同样把原本缴纳给朝廷的十斤粮食赋税缴纳进这个人力成本里面去,同样还需要把自己原本应得税后的粮食,同样缴纳进去,但是他们所生产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却是没有得到任何生产价值,而这样的情况,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他们的人力成本投入进去后,却并没有产生属于自己的价值?所以换句话来说,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不管朝廷如何去派发徭役,只要派发了,其实都是在耗费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