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海权论,发展海军部队!

第74章 海权论,发展海军部队!

渤海水战爆发的快,结束的更快!

这一战,刘羽的“渤海舰队”击败袁绍的“渤海水师”,缴获战舰三百七十二艘,击沉、击毁战舰一百零三艘,俘虏敌军水军将士三万多名,敌军伤亡一万多名。

而刘羽部下的水军将士,零伤亡!

这个恐怖的战果,终于让刘羽部下的将领谋臣,清晰的见识到了“水战”的威力和远大前景!

当然这一战有些侥幸成份。

一来临时安装了神臂弩、三弓床弩和回回炮,此战利用回回炮的远距离火力打击,让敌人猝不及防,属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术!

二来袁绍的“渤海水师”实际上也是菜鸟,水战战术并不灵活多变。若是淮泗流域、或者长江流域的对手,水战会有更多未知性,敌人的水军将士也会更加强大、灵活应变,难以对付!

因此刘羽并没有骄傲得意,但对水军将士的关注,水师部队的投入会加大!

刘羽构建“海军”的想法,从未改变!

海洋有着无法想像的未来,占地球表面3\/4的海洋,是大自然赋予人类,通往四面八方的交通媒介,和各大陆相互交往的交通要道。

任何时候海上贸易都能致富,而财富是国家的生命活力、物质和思想的具体表现。

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贸易,并且进而控制世界财富。

因此,海洋必然成为渴望获得财富、拥有实力的海上强国,进行竞争和发生冲突的主要领域。

建立强大的国家海上力量以控制海洋的思想,由此引发了《海权论》的诞生。

可尽管中华的海岸线漫长,有着发展海权的潜力,但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一直与海洋,保持着心理上的距离。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为了沟通南北漕运,中华民族从隋代开始,就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平原陆地开挖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而没有像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样,行走在地中嗨的海上航线。罗马甚至将地中嗨变成自己的内海!

这条京杭大运河从隋朝到青朝,延续一千多年。直到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因为江浙地区的战争使运河交通中断,才有民间的商人把货运航线推向近海。

也就是说,中华走向海洋、利用海洋是被迫的,而并非主动去拥抱探索海洋!

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淡漠,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缺少发展海权的必备“经济基础”,也没有发展海权的“迫切动力”,还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陆上威胁”。

自春秋战国开始,秦国大一统,经过汉唐盛世后,到宋朝便转入停滞衰败,元朝、青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元朝蒙古帝国疆域广阔,欧亚大陆大部分置于其统治之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陆上的武功可谓极尽辉煌。但只识弯弓射大雕。

不仅文治不足,而且向海洋方向的试探性武力拓展,也没有成功。比如三次跨海远征霓虹,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明朝的“禁海”时间虽长,但主要是针对东南倭寇,陆路其他交流都不受影响,而青朝的闭关锁国却彻底阻断了中华与外界的全面交流,盲目自守,全面落后的情况,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这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陆上威胁”,以此导致的科技落后。而在“经济基础”上面。

中华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农本主义一直是主导的经济思想。

士农工商,商人一直是地位最低的阶级,国内的商业贸易都可有可无,更不用说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了。

直到明朝末年,中华社会内部才开始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而同一时期,在西欧的尼德兰,也就是今天的荷兰,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史转折点的嘤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在酝酿之中。

与西欧国家发展海外贸易,到海外寻求财富的强烈愿望相反,中华百姓更乐于把脚下的黄土地,认作财富的来源。他们前往海洋的“迫切动力”不足。

因为中华民族历代繁衍生息的这块土地,地大物博,丰腴肥沃,而且自然气候适于农耕,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这也让人们安土重迁,乐于守成。

而西方海上强国,皆是岛国国家,或者濒海土地盐碱,缺少耕地的国家,他们国家的土地不足以供养全国百姓,如此只能发展渔业,探索海洋。

这些国家凭借海洋通道,特别是远洋性质的海上航线,而得以开展的世界性贸易,对历史上的中华来说,几乎无缘!

其实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近一个世纪。中华大明朝就有能力组织起庞大的郑和船队远下西洋。

甚至到了明朝末年,郑成功还能率领舰队跨海收复ww,驱逐荷兰的殖民者。

然而!

中华历朝历代驾驭海洋的目的,或者是为了政治需要,或者是军事需要,没有找到为了国计民生需要的“经济动机”。

这自然也带不来推动“海外商业贸易”发展的经济结果,轰轰烈烈的郑和七下西洋,最终成为一朵不结果的花。

再加上青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明朝时还处于世界前列的船舶业、海军实力,急转直下,而后直到20世纪都落后西方诸国。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鸦片战争等战役,西方诸国更是用坚船利炮轰开我们的国门,以至于让国家百姓留下惨痛的历史教训和国耻!

……

这就是为什么,刘羽耗费心机,一定要得到袁绍的“渤海水师”的原因之一!

刘羽要发展海军!要构建属于中华文明的“海权思想”!要将东海、喃嗨,甚至是太坪洋,成为中华的内海!

而要成为海上霸主,海上力量尤为重要!而海上力量包括舰船、海外基地、后勤保障,以及海军!

而这一切,离不开“经济基础”!

开展海贸,利用渤海港口招商引资,收取关税和商税,这就是构成海上霸业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就如同《海权论》的核心思想。海上强国要获得海上行动自由,必须具备4个条件:

1.作为一个商品输出国家,必须生产足够的产品供出口并进行商品交换。

2.必须拥有作为海上交通工具的运输船只。

3.必须占有能够保护和发展海外贸易、获取巨大利益的殖民地和基地。

4.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以保护海外领地及其与本国基地之间的交通线。

而如今的大汉,全部具备这个条件!

刘羽构建“海军”,同时也可以供给他的势力,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需求和财政收入!

这可以为刘羽争霸天下提供财政保障!

并且!

刘羽还能将大汉,将未来的历朝历代的目光,着眼在海外!给未来融入一种“海洋”的思维,避免未来的历朝历代被局限在中华大地之上!

随着人口的繁衍生息,科技技术的提升,生产力的进步。哪怕中华大地物产富饶,地大物博,未来也势必会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

刘羽穿越之前,中华的情况可谓“内卷”到没边。既然如此,刘羽就提前开阔海外思想,甚至夺下海外领土,足够后代子孙挥霍!

当然前提是,刘羽先终结乱世,一统天下!

当刘羽的“渤海舰队”击败袁绍的“渤海水师”,并且斩获颇丰后,关注此战的诸侯们,为之震撼!

甚至如今的高句丽、倭国等夷狄,都被发生在渤海的“海战”惊骇住,以至于再次感受到大汉的强大,虎老余威在,哪怕如今的大汉,烽火四起,群雄逐鹿,也不是他们这些弹丸小国,可以觊觎的庞然大物!

一战之威,压得周围夷狄、诸侯势力,喘不过气来,瑟瑟发抖,臣服其下!

刘羽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趁胜追击,清点战利品后,犒赏众将士,旋即立刻发兵青州,想要从海上给予袁绍战略威慑,为陆上的吕布等并州狼骑创造机会!

是的!仅仅只是战略威慑,而不是进攻!

究其原因,因为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涌入渤海,而在入海口的凹陷处沉积,形成一种冲积平原,正是未来赫赫有名的“黄河三角洲”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舰船想要“抢滩登陆”较为困难。袁绍可以凭借地利驻守、反攻,这达不到刘羽想要的战略进攻,甚至会损兵折将。

与其如此,还不如让“渤海舰队”逡巡在青州外海,达到一种战略震慑的目的,迫使袁绍将士军心动荡,迫使袁营出现逃兵!

并且“渤海舰队”出现在青州,也可以给袁绍和众将士传达一个信号——袁绍的“渤海水师”,已经全军覆没,要么沉入海底,要么落入赵王之手!

这足以形成恐怖的、超乎想像的震慑效果!

而这种效果,会让袁绍的军防出现漏洞,可以让从陆路进攻的吕布等并州狼骑,有机可乘,趁虚而入!

这就是“连环计”中的一环——战略震慑目标!

在此基础上,还能演变到细作煽风点火、兴风作浪,搅乱袁绍军心士气。并且青州北海孔融、徐州刘备陈兵威慑,让袁绍处于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的态势!

如此之下,袁军甚至可未战先怯,不攻自破!

结果果然如刘羽预想的那样。

吕布的并州狼骑还未渡过黄河,青州的袁绍大军,就已经军心晃动,逃兵加剧出现,让本就兵力不足的袁营,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袁绍此时已经没有太大雄心壮志了。

接连的惨败,终于将他身为四世三公出身的傲气,打得一败涂地,体无完肤,也让他抑郁寡欢。再加上刘羽“渤海舰队”的出现,让袁绍心中出现了一种惊恐!

袁绍不是恐惧“渤海舰队”的威慑,而是惊恐——当初统率监督“渤海水师”的二子袁熙,如今是死是活?是落入赵王手中成为人质?还是战死海战之中?

这让袁绍有些担惊受怕,患得患失!

这数月时间,他一直挂念长子袁谭、三子袁尚深陷敌营,而几乎忘记对二子袁熙的关怀,直到不久前派遣袁熙监督渤海水师,监督易小川等交易谈判团队,方才说上几句话。

难道那些话语,将成为父子俩最后的诀别吗?!

“不!”

袁绍心下哀嚎,他宁愿自己去死,也不愿意二子袁熙战死深海,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他不想尝试!

“将军,如今赵王大军压境,您必须振作起来,不然恐有覆巢之危!”

易小川望着患得患失,已经没有往日雄心壮志的袁绍,心下叹息一声。

袁绍还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对自己的私人感情太过重视。

原历史发生官渡之战前,曹操为了稳固后防,先一步去攻打刘备,谋士田丰提议“举军而袭其后”,借这个机会进攻曹营,有十拿九稳的把握。

哪怕此战失败,也能保住刘备,可以在曹操后方袭扰,不至于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全然面对即将南下的袁绍。

可是袁绍怎么回答的?因为他幼子生病,以此拒绝了!

就因为一个儿子生病,竟然放弃这么重要的战机,兵贵神速,这不仅是置前线将士于不顾,也是给敌人排兵布阵的机会。

原历史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虽然袁熙生死未卜,但大敌当前,全军将士都等着袁绍发号施令,他竟然患得患失、抑郁寡欢,宛如甩手掌柜似得,这哪像是争霸天下的心理素质?!

看看人家曹操,宛城之战,曹操痛失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依旧可以将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压下,重振军心,尽显枭雄本色!

两相对比,袁绍确实没有争霸天下的气概,更加不是赵王刘羽的对手!

只是现在,易小川也没有心思和时间叹息悔恨这些,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他再次拱手劝道:

“将军,兵贵神速,应立刻早做决断。

“一,需要立刻出兵阻挡,我可以率兵出击,但需要将军许可。

“二,需要将军立刻传信京师,利用满朝公卿弹劾,从政治上打击赵王。

“三,需要将军求援曹操,东西呼应,合纵连横,以此抗衡赵王刘羽。”

袁绍如今的兵力,还有三万多,这是与赵王刘羽交换人质归来的兵马,包括长子袁谭、上将颜良等将。

不过随着“渤海海战”战败,赵王刘羽“渤海舰队”震慑青州之后,袁营出现的逃兵趋势,一直就没有停止下来,宛如多米诺骨牌倒塌似得,军魂已经被打断了!

实际兵马还有没有三万,都是未知数!

若非易小川一直在学习军事能力,融入当前的军事思想和战术,袁军的逃兵趋势会更加明显。可以说,为了袁绍,袁营上下,易小川操碎了心。

当然易小川不是为了袁绍!

刘羽发展建设,想要改变大汉,改变天下苍生,改变华夏民族的未来。刘羽谋夺水师部队,想要组建海军,展望海洋,将中华民族带向全世界。

而易小川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阻止赵王刘羽!

“父亲!!!”

长子袁谭痛呼一声:“如今大敌当前,还请父亲振作起来。孩儿主动请缨,率兵南下,避免北海孔融和徐州刘备趁机作乱!”

“将军!~~~”

“明公!~~~”

将领谋臣高呼,一致呼应易小川,终于将袁绍从袁熙生死未卜的惊恐中拉回来,他有些疲惫的环顾四周,整个人似乎在这段时间,都苍老了好几岁,软绵无力道:

“就依易先生所言!”

“末将\/属下遵命!”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