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大营,自从朱瞻基率军离开,已经差不多六七天的时间了。
虽然十几万人行军,速度算不得快,但此前军也顺利抵达了通泉泊。
中军大帐,朱棣手里拿着两份从朱瞻基亲卫军送来的密报。
第一份密报内容很简单,是亲卫军那边送来的捷报:
“四月初七日,皇太孙朱瞻基命亲卫军骑兵第二营于三峰山绕道设伏,骑兵第一营直击瓦剌骑兵,瓦剌不敢迎战,于四月十二日晨时向北逃窜,申时被骑兵第二营追上,瓦剌被迫迎战,此战亲卫军骑兵第一营共剿灭瓦剌骑兵千人,其中俘虏四百七十人,缴获战马一千七百匹有余,仅敌酋五十余人逃脱。”
这份密报没有署名,是和朱瞻基的捷报差不多一起送来的。
朱瞻基的捷报他已经看过了,这份密报的作用就是让他确定自家大孙子的战报的确属实。
看着两份几乎没有区别的战报,朱棣随手不动声色的将密报丢进大帐火炉之内,然后这才脸上露出几分笑容,如果不是场合不对,他这会儿很想叉着腰站起来得意一会儿,自家大孙子没给他丢脸啊。
看了一眼大帐中的众人,朱棣笑容微浓。
皇太孙传来捷报,大帐内的武将一早便是听到报捷的声音,这才赶来中军大帐的,但是具体的内容只有捷报内才有,他们却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这是太孙于一日前传来的捷报,你们也看看。”知道这些人的目的,朱棣也没拿捏什么,随手就将手里的捷报递给了身边的亲军统领樊忠。
樊忠是朱棣最近提拔起来护卫左右的将领,这个位置本来是属于纪纲的,不过纪纲死后,自然也需要人替代他,不过樊忠本身却并不属于锦衣卫,这也是朱棣故意如此,纪纲的事情,让他心中对于锦衣卫已经生出了一根刺,信任度已经直线下降。
樊忠接过战报,将战报递到一群武将最前面的朱高煦手里,朱高煦倒是想和樊忠亲近亲近,打个招呼,不过后者却是面无表情,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让他一脸媚眼直接就抛给了瞎子看。
无奈,只能看起了战报,只是看了一眼战报,他眼中立即就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看向帅位上端坐的朱棣,忍不住出声问道:“爹,这捷报假的吧?以瓦剌人对草原的熟悉,怎么可能一天不到就被追上了,还只能被迫迎战?”
不怪朱高煦提出质疑,听到朱高煦的话,就连大帐中的其他武将脸上都露出疑惑之色。
虽然还没看战报,但是听朱高煦这话里的意思,很明显,皇帝让太孙去剿灭那一千瓦剌人,瓦剌肯定是跑了,但是没跑掉,反而被太孙让人给追上了?
朱高煦话落,站在他身后的朱高燧直接就从他手里拿过了战报,看了一眼后,也不禁皱起了眉头。
他本来是想为朱瞻基说几句话的来着,但是他毕竟也是经历过战阵的人,同样也明白,在草原上,草原人一但开始逃跑,想要再次追上会有多困难,而且情报之中,还是瓦剌人率先逃跑,最后却被追的不得不选择停下来迎战。
这其中的难度,可和直接追上瓦剌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直接追上瓦剌人,瓦剌人肯定会继续找机会逃跑,而不是迎战,只有大明追击的速度远远超出瓦剌人逃跑的速度,让瓦剌人彻底断绝了逃跑的希望,这才会选择迎战。
这条消息带来的震撼,甚至已经超过了朱瞻基亲卫军一战直接剿灭瓦剌一千人的捷报带来的震撼。
毕竟一千人罢了,对于还没经历过后三次北伐的大明武将来说,并不算什么。
朱棣没有说话,朱高煦话落,只是淡然的摆了摆手,然后示意一众武将继续轮流看捷报,而他则拿出了第二封奏报看了起来。
这封奏报是朱瞻基派人送来的,与这封奏报一起送来的还有瓦剌马哈木之子托欢率领一万瓦剌骑兵进驻撤里怯尔的消息。
而战报的具体内容则是朱勇按照朱瞻基的意思,以亲卫军骑兵第二营距离撤里怯尔不足一日路程为由,无法轻易撤离,只能派军前去接应,准备迎战托欢。
这奏报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亲卫军骑兵第二营距离撤里怯尔只有不到一日路程,一但轻举妄动,肯定会被瓦剌人发现,到时候追击也是必然,派军前去接应自然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但是这个理所应当,如果没有前一条捷报的话,朱棣或许也就信了,但是现在前面的捷报,亲卫军既然有办法追击到瓦剌人断绝逃跑的希望,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朱瞻基骑兵第二营这边肯定也有办法才是。
这种情况下,何需派人前去接应?何况还要迎战?
自家那大孙子这主意打的,他在中军大帐都能听见算盘声了。
“混账小子!”
想明白其中的关节,朱棣心中忍不住暗骂了一声,然后又有些担忧起来。
托欢是马哈木的儿子,而且根据他得到消息来看,马哈木对于这个儿子同样很看重,甚至隐隐已经有将其接替自己位置,甚至是让其取代马哈木所立的答里巴,自立为汗。
这是目前草原上的局势造成的,自从北元覆灭后,目前草原上仅剩的势力,准确的来说的可以分为三支,其中主要以瓦剌和鞑靼为主,剩下一支最弱的兀良哈目前则属于依附于大明,每年都向大明进贡战马,以此得到大明庇佑,属于外藩。
而瓦剌和鞑靼为了争取草原的霸主地位,两者互相看不顺眼,则纷纷拥立拥有黄金家族血脉的人为汗,以此达到控制其他草原部落的目的,之前鞑靼强大,阿鲁台便拥立本雅失里为蒙古大汗,朱棣第一次北伐打残鞑靼后,本雅失里被马哈木所杀,鞑靼衰落,瓦剌做大,马哈木便立了答里巴为汗。
名义上上草原的大汗依旧是黄金家族的成员,但是实际上,草原却是被瓦剌鞑靼两部各自掌控,谁都想取代黄金家族的地位,但是又都互相制衡,只能选择明面上拥立黄金家族的后人。
而托欢作为马哈木最为看重的儿子,将来更是有让托欢取代成为蒙古大汗位置的意思,也能看得出来马哈木对这个儿子究竟有多重视,所以朱棣也可以想象的到,这次托欢带领的一万人,也必然是瓦剌的精锐部队。
而自家大孙子这边,虽然刚刚剿灭了瓦剌的一千骑兵,但到底这支瓦剌骑兵也不过就是一千人,而且并非算得上什么精锐罢了,甚至是如果瓦剌人不逃跑,大明任何一支军队都能轻易剿灭。
但是这次却换成了托欢带领的部队,而且还是一万人,人数上亲卫军的优势更是几乎没有。
朱棣自然也难免心中担忧。
这时大帐内所有武将已经全部看完了捷报,只不过看皇帝正在低头沉思什么,一时间倒也没有谁不开眼,敢打扰。
过了半响,朱棣回过神来,这才随手将手中的奏报收起,并没有给其他人看的意思,然后看向众人淡淡问道:“战报已经看完了?”
一众武将纷纷点头,朱棣淡淡笑道:“你们怎么看?”
怎么看?
一众武将低头,不言,但是一旁的朱高煦却是早就想开口了,听到朱棣问,想也不想就站了出来,开口道:“爹,我觉得这捷报有问题,瓦剌人又不缺胳膊断腿的,就算我大明的马更快,但是想要追上相隔半日距离的瓦剌人,也根本不可能一天不到就能追的上的,但是这捷报上不仅追上了,甚至还让瓦剌人连逃跑的希望都没有了,难不成他们还给战马插上了翅膀不成?”
朱高煦一开口,大帐内一众武将纷纷开始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起来。
他们又不傻,汉王朱高煦这明显就是冲着太孙去的,他们心中虽然同样和朱高煦一样有疑问,但这个时候开口不就是和朱高煦站在一起去了吗?
朱高煦倒是没这个认识,自顾自说完后,还看向身后的一众武将:“各位,你们说,这可能吗?”
朱高煦的本意是想借此机会打击朱瞻基在军中的威望,之前朱瞻基和这些人有说有笑的,就让他感觉到了浓浓的危机。
监国之时,已经让他明白了自己不是处理政务的那块料,但是现在军中可以说是他的基本盘了,他绝不允许自己在军中威望被朱瞻基压了过去,到那个时候,他怕是真的就会什么都没有了。
而在朱高煦看来,这次朱瞻基出了问题,自己一开口,这些武将们必然会有人站出来支持自己才是,这样一来,打击朱瞻基的目的也就打成了。
只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开口,不仅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附和,甚至是自己特意相问时,这些武将之中居然不少人直接就把视线转移到了其他的地方。
这一幕是朱高煦怎么想也没想到的,他整个人都愣了一下,似是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些人真的是当初还和自己称兄道弟的那群人?
现在关键时候,居然连一个开口支持他的都没有?
朱高煦只觉得背后一寒,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但是话又被卡在了喉咙里。